最近我驅車路過廣東東莞的一個鎮子,在十字路口看到一個很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為定制家具智能化生產提供解決方案”。顯然,東莞的家具產業正在向大規模定制和柔性生產轉型,產生了智能化生產解決方案的需求。東莞是中國“世界工廠”的櫥窗,這些年來受到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和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等方面的影響,加上政府“騰籠換鳥”淘汰低端產業的政策,制造業紛紛外遷,甚至民營企業也跟著跨國公司把工廠搬到東南亞地區。
因為成本的原因而進行產業轉移,并不能解決中國工業所面臨的問題。中國市場對于工業制造品的需求還在,但近年來已經經歷了消費升級,城市中等收入階層需要高質量、有品牌的消費品,中國的制造業不能滿足,結果中國消費者每年到海外掃貨的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
中國需要的是對自己的制造業進行升級和轉型,先不要說出口,先把國內消費升級滿足了,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和機會。衡量制造業升級的唯一標準,就是提升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人們很自然想到自動化、大量使用機器人,提升了單位勞動力的產出。但這是傳統工業的思維。
中國的制造業目前還基本處于工業2.0和3.0的階段,主要是實現生產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最近許多工廠都在增加機器人,可以提升產量和質量。但在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需求已經達到了高度的細分和個性化,甚至消費者也愿意參與到產品的設計與創新過程中來。如果在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也能顯著提升勞動生產率,必然要求智能化的工廠、生產和物流體系,這就是朝著工業4.0的方向發展了。這實際上是一個物流-信息系統,實現機器與機器之間的聯網。
對于未來智能化的制造業,德國、美國和日本這世界上制造業最發達的國家,各自走出了自己的發展路徑。
工業4.0是德國人提出的概念,認為制造業未來只能通過智能化的生產創造價值,即制造本身是創造價值的。而美國則提出工業互聯網,以通用電氣為代表,注重通過產品中的軟件,為客戶提供服務來創造價值,制造產品本身已經不賺錢了。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聯網。
值得重視又被忽略的是日本。日本已經擁有世界上最高效豐田生產方式,其實在很多方面已經非常接近我們所提出的工業4.0:大規模定制的流水線、高度精密的機器人、零庫存的物流系統管理地。只是日本人從來都是先拿出最好的產品令人驚喜,也不知道如何總結概念來忽悠人而已。
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日本公司對中國影響很大,精益生產家家都學,日本的許多制造業公司退休的老師傅,就像當年中國鄉鎮企業里的“星期六工程師”一樣,手把手地幫助珠三角和長三角的中國工人。
如果用工業4.0來概括制造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其實除了智能化與信息系統外,有一點往往被忽略掉,那就是制造業不僅僅是一個個工廠的智能化,它應該是一個整體的智能化系統,其中制造業的可持續性應該成為工業4.0的應有之義。日本的制造業本來就以節能環保著稱,日本已經實現了制造業的清潔化,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中國的制造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能源是所有制造的基礎,目前日本還在探索未來分布式的能源,即所謂的“地產地銷”的能源系統,進一步實現制造業的智能化和整個工業的可持續化。
最后,回到中國制造2025。這么多的概念,說到底是制造業要解決三大問題:個性化定制、服務以及可持續。這三個方向都可以創造價值。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但大而不強。工業4.0是一個長期的進程,對于中國來說更是如此。未來也許中國不是制造業最先進的國家,但肯定是工業4.0最大的試驗場。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經濟體,工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各地經濟千差萬別,完全可以容納這個世界上正在探索的不同未來制造業模式。
我相信,在這個試驗場,中國制造2025=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日本精益制造和可持續的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