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的風口,所有企業都想扶搖直上,龍騰萬里,但錯誤的方向和方法只會讓企業飛得更高、摔得更慘……那何為正確的方法論呢,智能制造需要堅實的基礎,只有完成了完備的軟硬件建設,才有資格去談智能制造的建設與實行。
我們常說“工業4.0”讓智能制造有了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思想,第一次明確的提出了其概念內核,既然有“4.0”自然也就有“1.0”“2.0”和“3.0”,他們無法割裂是一個連續動作。“工業3.0”的內核是自動化生產,流水線作業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使產量不斷上漲,滿足人們對物質的需要,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這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從生產關系的變革影響社會關系,當我們回歸到生產中來時,發現了這個不爭的事實,自動化是生產革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非常重要卻不是本文的主角。
物質財富的不斷積累促使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這取決于更豐富的用途、更便捷的使用方法和更人性化的情感互動,這對生產廠家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是智能制造被提出和得以發展的外部因素。在生產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也在不斷的思考和完善人與機械的關系,我們從開始的操作機械漸漸過渡到現如今的指揮機械,我們把機械從工具變成了“手腳”下一步我們將賦予其智慧,讓它們成為我們的伙伴,這是工業信息化的意義所在。
在企業走向智能化的過程中,信息化是必須要翻閱的高山,目前國內也出現了一批進行制造企業信息化的公司,易往信息便是其中之一,在他們看來,“智能工廠”的一個特征是可重新配置生產系統,對相關生產系統的屬性及參數進行改變。生產管理系統(如生產控制)必須考慮這一點,所以新的生產管理系統始終需要更新那些會受影響的生產系統的當前狀態。受影響的系統不僅指的是本地系統,還包括所有生產過程中的其它各種系統。整個供應鏈的資源供應必須是可見的,并且在可用性方面要完全透明,要實現智能化生產,必須先實現透明化。
“透明工廠”是工業4.0落地制造業的第一步,萬事開頭難,我們只有將這一步踏實了,后面的路才會好走。透明化工廠要求生產的信息和數據能及時、準確的進行傳遞,讓管理者能實時了解生產的情況,針對異常錯漏進行及時有效的反應和處理,這樣一來也能保證產品的質量,提高生產的效率。這無疑是進行更高級生產的基礎,缺少了它無論是智能生產還是個性化定制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我們采集和解讀生產信息和數據,憑借它們來建立整個透明工廠,當生產的智慧被信息化軟件發揮到極致時,智造的一天便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