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4日,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經驗交流會在廣東東莞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副部長辛國斌主持會議,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廣東省副省長袁寶成出席會議。
《金屬加工》雜志記者參加會議,下文主要內容來源于周濟院長在會議上的講話: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1.新一輪科技革命大潮澎湃,新一輪工業革命蓬勃興起
當今世界,新一輪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其根本動力在于新一輪科技革命。信息技術指數級增長、數字化網絡化普及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戰略突破和集成式智能化創新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四大驅動力。
一是信息技術指數級增長。50年前,摩爾博士預言,在不變價格條件下,半導體芯片上集成的晶體管和元器件數量將每18-24個月提升一倍,半導體行業的傳奇定律——摩爾定律就此誕生,并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中推動了整個信息行業的飛躍;不僅僅是芯片,還有計算機、網絡、通訊等信息技術,都是按照摩爾定律在長期飛速發展。
特別是過去10年,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的信息技術幾乎同時實現了群體性突破,全都呈現出指數級增長的態勢。信息技術指數級的增長使信息設備變得極快速、極廉價、更小、更輕,使得這些設備的性能提升到我們之前根本就無法想象的高度。這些信息技術、裝備和產業的指數級增長是催生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四大驅動力之一。
二是數字化網絡化普及應用。數字化和網絡化使得信息的獲取、使用、控制以及共享變得極其快速和廉價,產生出了真正的大數據,創新的速度大大加快,應用的范圍無所不及。
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極速普及應用,世上任何物體都可互聯起來,可感知,可度量,可通訊,可操控,使人和物更聰明,操控更準確。人類社會——信息世界——物理世界三元融合,使信息服務進入了普惠計算和網絡時代,真正引發了一場革命。
因而,數字化網絡化普及應用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驅動力之二。
三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戰略突破。近年來,人工智能(AI)在世界范圍內高速發展,不僅有量的大發展,更是有質的根本性飛躍。
谷歌AlphaGo以4:1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4億美元收購的DeepMind研發的“AlphaGo”以深度神經網絡(由策略網絡、價值網絡構成)和蒙特卡洛樹搜索技術,學遍了域內高手的知識。
外媒6月27日報道稱,美國空軍王牌飛行員吉恩·李在模擬器中與一款名為“阿爾法”的人工智能程序展開了較量,但在多次嘗試后,他不但沒能發動一次致命攻擊,而且每次都被擊落。
如果說,數字化網絡化是這次工業革命的開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和廣泛應用將形成這次工業革命的高潮。
因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和應用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驅動力之三。
四是集成式智能化創新。伴隨信息技術指數級增長和數字化網絡化廣泛而深入的應用,特別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作為共性使能技術深刻地與制造技術融合,一種全新的創新方法——集成式智能化創新應運而生。可能使用的技術并不是最新的創造,但這些技術的組合就是革命性的創新。
蘋果系列產品、特斯拉電動汽車就是集成式智能化創新的成功典范,通過采用各種最新信息技術、管理技術與工具,對各個創新要素和創新內容進行選擇、集成和優化,形成了優勢互補的動態創新過程,引領著制造業“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歷史潮流。
Google和Apple進入汽車制造業,本身就意味著一個新的制造業時代的到來。Google無人駕駛汽車集成了各種先進的信息獲取、傳遞、控制和應用技術,突出了新的智能技術和軟件技術,在很短時間內取得了標志性的突破,是集成式智能化創新的典范。
當前,具有潛在價值的數字化智能化“積木”在全世界呈爆發態勢,各種組合都在高速增長,形成了全球性的“積木式”重組創新。系統決定成敗,集成者得天下。這種集成式智能化創新極為重要,是成就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第四大驅動力。
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每一次產業革命都同技術革命密不可分。
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以智能制造為核心,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帶動幾乎所有領域發生了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特征的群體性技術革命,這是新一輪的工業革命。
2. 智能制造的內涵和發展愿景
智能制造——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是一個大系統工程,要從產品、生產、模式、基礎四個維度深刻認識、系統推進,智能產品是主體,智能生產是主線,以智能服務為中心的產業模式變革是主題,以CPS系統和工業互聯網為基礎。
3. 智能產品是主體
制造裝備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如: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制造系統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如: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等)、生產過程的管理與優化,可大幅度提升生產系統的功能、性能與自動化程度,使制造系統向數字化智能化工廠、數字化智能化企業以至智能制造系統方向發展。
我國制造業目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都將大力推進“機器換人”,即在人的指揮下,用機器代替工人在生產一線的工作。“機器換人”可以大大節省生產一線的勞動力,而其根本目的更在于提高產品質量和企業生產效率,提高制造企業的競爭力。廣泛意義上的“機器換人”有三種基本途徑:
①通過對生產設備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②廣泛采用工業機器人,實現“減員、增效、提質、保安全”的目的。
③智能裝備+工業互聯網=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
單臺機器人或智能設備是“機器換人”的關鍵,也是智能生產的基礎;然而,對于廣大企業來說,最希望有一個智能生產解決方案。
工業4.0的核心是單機智能設備的互聯互通,不同類型和功能的智能單機設備的互聯互通組成智能生產線,不同的智能生產線間的互聯互通組成智能車間,智能車間的互聯互通組成智能工廠,不同地域、行業、企業的智能工廠的互聯互通組成一個制造能力無所不在的智能制造系統,這些單機智能設備、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及智能工廠可以自由動態地組合,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制造需求,這是工業4.0區別于工業3.0的重要特征。
西門子成都工廠實現了從設計、產品研發、生產到物流配送和管理的全過程數字化和網絡化。
東莞勁勝公司建立了一個智能工程示范車間,生產智能手機機殼,擁有10條高速鉆攻機床自動化生產線。
項目具有“四化”、“三國”、“一核心”的特點。
“四化”是指:裝備自動化、工藝數字化、信息集成化、生產柔性化。
“三國”是指示范車間全部使用國產制造裝備、國產數控系統、國產工業軟件。
“一核心”是指示范車間的大數據信息集成,包括車間的人員數據、物料數據、設備數據、工藝數據、質量數據等等,通過對這些數據的集成、統計分析和應用,實現車間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并且初步具備了機床健康保障、G代碼優化、斷刀監測等智能化功能。
180臺群牌高速高精CNC臺鉆攻中心T500全部配備華中8型數控系統,大數據中心以華中8型數控系統大數據采集接口為基礎,智能功能涵蓋:基于云計算的數控機床大數據、斷刀監測、機床健康保障、工藝參數智能優化、Mini CNC線與打磨拋光線等。
重中之重是做強做優智能裝備制造業,用自主可控的先進裝備武裝中國制造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關鍵的是把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過去30多年,我國發展主要靠引進上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國外技術,早期是二手技術,后期是同步技術。如果現在仍采用這種思路,不僅差距會越拉越大,還將被長期鎖定在產業分工格局的低端。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綜合國力競爭中,我們沒有更多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
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
我們要增強創新自信。經過長期努力,我們在一些領域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大跨越。
嚴峻的挑戰:不能夠也不可能大規模地用外國的機器替換中國的工人。
發展的機遇:中國有必要也有能力發展世界一流的智能裝備制造業。
《中國制造2025》的重中之重是做強做優智能裝備制造業,用自主可控的先進裝備武裝中國制造業。
中國制造業的同志們有一個共同的奮斗目標:
到2020年,中國制造業基本普及數字化技術,并在若干領域實現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示范引領;
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在主要領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整體上走到世界先進行列,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戰略性、關鍵性、基礎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