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聽說過英特爾、Nvidia,它們花了大把的錢營銷宣傳,你當然聽過它們的大名。有一家公司你也許沒有聽過,但它的芯片已經用在許多手機、娛樂設備中,它就是聯發科。如果你正在用索尼、HTC中端手機閱讀本文,它可能運行的就是聯發科的處理器。
聯 發科是全球最大的SoC(系統芯片)制造商之一,未來幾年,它試圖在整個行業造成轟動,Techradar與聯發科國際企業銷售總經理芬巴爾·莫伊尼漢 (Finbarr Moynihan)深入交流,討論的話題不只包括聯發科的發展規劃,莫伊尼漢還解釋了什么是SoC,以及SoC與筆記本處理器的區別。
下面是對話節選:
Techradar:雖然我們對聯發科已經有所了解,還是請你稍微介紹一下公司吧!
莫伊尼漢:聯發科的業務以消費領域作為中心。去年,我們的營收總額略低于70億美元,是全球第三大無晶圓廠半導體企業。從營收上看,最大的企業是高通、然后是博通和聯發科。
大體而言,我們的業務有三分之二來自移動領域,還有三分之一來自“Home(家庭)”業務。“Home(家庭)”業務包括許多產品,比如數字電視、聯網藍光播放器、機頂盒,還有家庭Wi-Fi、存取點設備、路由器、范圍擴充器等等。
放 在具體環境中解釋可能會更容易明白一些。索尼的Android電視用的是聯發科芯片,因此在Android電視產業我們有一個領先的平臺。索尼的4K、 Ultra HD聯網Bravia電視也采用了聯發科芯片。Vizio也是我們的客戶,最近該公司被收購之后成為媒體報道的重點。除此之外,夏普、飛利浦也在全球推出 了安裝聯發科芯片的Android電視。
在“家庭”業務方面我們與亞馬遜建立了合作關系。多年來,我們一直與亞馬遜合作,最開始時圍繞移動產業、平板展開,所有的Kindle Fire平板都安裝了聯發科系統芯片。
去年,亞馬遜在自己的4K Fire TV電視盒子中使用了我們的解決方案,從去年開始,該平臺的內部連接功能由聯發科SoC實現。
因為亞馬遜是我們的合作伙伴,我會購買它的所有產品,不管這些產品有沒有使用我們的芯片。我購買了第一代產品,該產品沒有使用聯發科芯片,去年我還購買了新一代產品。產品很不錯。
旅程由此開始,我們與亞馬遜攜手合作,進入用戶的家庭,進入視頻領域,連接用戶的家庭,提供多媒體服務。
谷歌Cast是一套音頻解決方案,我們是谷歌Cast的主要合作伙伴。去年,索尼、LG、Vizio推出聯網音頻投射產品,它們都使用了聯發科的芯片。
事實上,許多聯網家庭產品都使用了聯發科的芯片,只是大家沒有意識到。打開Xbox,就會發現里面安裝了聯發科芯片。
產業大合并
Techradar:最近半導體產業發生了怎樣的大變化,你能具體說說嗎?
莫伊尼漢:在過去幾年里,半導體產業出現了許多變化,有些人可能已經注意到了,其中的一個變化就是“并購”很多。半導體產業經歷了整合階段,英特爾收購了Altera、高通并購了CSR、博通與Avago合并,最近ADI還與Linear Tech合并。
整個產業還出現了另一個變化:大家的關注重點發生了轉移。許多大企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拋棄了移動芯片業務,比如Marvel、博通,甚至還包括英特爾、ST、德儀、飛思卡爾。
現在的市場被高通和聯發科控制。蘋果有自己的芯片,三星有自己的芯片,還有一些企業也開發自己的芯片。如果你不再擁有該業務,或者業務的規模不夠大,投資就無法持續,因為此時研發SoC會成為一件不合理的事。
Techradar:聯發科準備進入哪些領域呢?
莫伊尼漢:我個人認為,對于聯發科而言當前的機會在移動產業之外,其實聯發科已經在家庭業務方面擁有很強的實力,我們可以成為眾多聯網多媒體體驗的供應商。一切都會變得更加消費化,汽車也呈現出消費化趨勢,這是當前正在發生的事。
有 了手機和平板,以及它們所提供的體驗,用戶已經習慣與互聯。我想這種體驗會擴展到其它領域。有一個熱點是大家經常談論的,它就是物聯網,有了物聯網,我們 可以生活在更加互聯的世界,可以尋找新方法與消費者互動。原本無聊的產品也會互聯,比如支付終端、桌面電話、自動售貨機,它們會有不同的界面。盡管如此, 這些產品仍然需要相同的顯示屏和計算技術,它們會運行Android或者Linux系統,具備連接性。
每三臺手機就有一臺使用聯發科芯片
Techradar:從歷史來看,聯發科一直專注于移動手機產業,上述變化會對聯發科的移動規劃造成怎樣的影響?
莫伊尼漢:我認為這種趨勢對聯發科有利,因為聯發科在移動連接領域有豐富的經驗,還在家庭業務方面占據了穩固的地位。在美國,我們與OEM企業的合作會越來越多,放在過去,我們關注的重點是亞洲。
聯發科正在穩步改進移動解決方案。總體來看,全球手機每三臺就有一臺使用了聯發科芯片。如果細細審視智能手機產業,這個數字可能會更高。到2015年結束時,我們在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約為30%,到了今年二季度可能達到了35%,甚至可能是40%。
今天的產業被兩家企業主導,一家是高通,還有一家就是聯發科。如果細細查看具體市場,比如中國、印度、東南亞,我們的市場份額還要更高一些。
Techradar:目前聯發科在美國的發展情況如何?未來有何規劃?
莫 伊尼漢:單看美國,份額明顯要低一些,坦白來講,美國的份額今年連5%都不到。我們正在努力改變這一現狀。在過去幾年里,我們一直在努力,不斷向關鍵領域 投資,試圖打破僵局。當中的一個重點就是調制解調器技術,尤其是提供優良LTE功能的技術,同時還要整合CDMA。在美國,Verizon、Sprint 等運營商仍然需要CDMA調制解調器。從根本上講,聯發科和高通的調制解調器可以在全球任何網絡上運行。但在此之前,單就美國而言,只有AT&T 和T-Mobile的網絡能運行。
能耗與性能平衡是處理器的永恒問題
Techradar:讓我們來談談芯片吧。每個人看到“處理器”時都會有一個初淺的認知,比如手機處理器和筆記本處理器,但是對二者的區別卻并不太清楚。你可以介紹一下二者的不同之處嗎?
莫伊尼漢:有一些不同之處,我可以舉一些例子來解釋。一切都從設計的限制開始。不論我們做什么,手機都會受到電池的限制。
現在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在芯片上安裝更多的東西,我們還可以削減成本,為用戶安裝更多的CPU、GPU,增加更多的功能,但是能耗一直是個瓶頸。對于移動產業而言,這個問題從第一天就存在,因為它從未被解釋,未來也不會被解決。
因此,在性能(或者速度)與能耗(或者說是續航)上取得平衡就成為了永遠的課題。
第一個主要的不同之處在于:移動芯片是根據ARM架構開發的,而典型的PC芯片采用的是X86架構。ARM的圖線規劃圖告訴我們,產品的性能會越來越好,它會向64位、高端內核演進。
例 如我們最近推出的Helio X20處理器,它安裝了10個內核。為什么要在手機中植入10個內核呢?早在幾年前,我們就已經率先推出10核處理器。事實上,事情的關鍵不在于數字 10,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用所謂的“三叢集(Tri-Cluster)”架構植入了10個內核。
如果你熟悉ARM的big.LITTLE架構就會知道,我們已經擴大了它的范圍。
背后的邏輯很簡單。我們希望手機能夠運行在最低能耗的系統上。新架構有兩個大內核,在制造和設計時我們讓這些內核的速度盡可能快。還有4個小內核,這些內核會根據能耗做出優化。我們不會關心它們的頻率,這些內核會以合理的頻率運行,但是它們的能耗必須盡可能低。
big.LITTLE架構存在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讓一個內核的性能達到很高的水平,讓另一個內核以最低能耗運行,此時二者的落差就會拉大。因此我們在中間植入了4個內核,它們的架構是一樣的,但是已經圍繞頻率做過優化,它們相當于中間等級的內核。
聯發科用Core Pilot技術管理內核的運行狀況,它可以將ARM架構、ARM架構的靈活性疊加在Core Pilot技術之上,如此一來,處理器就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按最低能耗運行。
大多的時候,手機會用低能耗芯片運行,此時其它內核是關閉的,靜靜呆在那里,不會使用,此時手機的續航時間達到最大化。
如果用戶想運行圖形質量很高的游戲,或者加載復雜的網頁,更大的內核就會啟動,此時手機的性能會突然提升。
在芯片中裝入10個內核是驚人的創新,但是更重要的創新在于架構。如何配置架構,當用戶需要時提供足夠的性能,這才是最重要的。大多數人使用手機時,速度的瞬間爆發是一個障礙。當然,也有一些人在走路時會不斷玩視頻游戲。
處理器架構一直在進步
Techradar:比如玩《口袋妖怪Go》的人,我在紐約生活,經常玩這款游戲。
莫伊尼漢:在計算架構方面有很多的創新出現,比如big.LITTLE,還有我們用Core Pilot拓展了配置,由2種變成了3種,所有創新都是為了讓能耗與性能更加平衡。老式計算平臺可能對這方面并沒有那么重視。
還有異構計算,研究人員發現,CPU并不是運行所有程序的最佳選擇。現在手機上有CPU、GPU,我們可能還會植入其它的組件,讓它們處理不同的事情。
在手機上有一個好例子,比如用戶可能想讓手機保持在待機模式。手機雖然處在待機狀態,但是用戶想讓一小部分嵌入式核心保持在活躍狀態,此時核心可能什么也不干,只是盯緊傳感器。
Techradar:和蘋果的協處理器一樣。
莫伊尼漢:是的,正是如此。沒有人想要大而笨重的手機,他們要的是苗條、輕薄的手機,除此之外,用戶還希望手機的續航時間可以達到1天或者2天。所以我們必須講究平衡。
在計算架構方面整個產業已經積累了許多的創新,企業使用CPU、GPU、圖形管道處理器、其它獨立音頻處理的方法更先進了,運行不同系統的管理能力也增強了。
當我們進入AR或者VR產業,這種平衡會顯得更加重要。AR和VR會生成大量的數據,要讓VR體驗足夠好,需要配備高分辨率屏幕,需要更快的幀速,最終可能會達到4K、120fps的水平,它會生成龐大的數據。鳳凰網科技
2.研發投入越多就越成功?
在研發(R&D)上投入大量的金錢并不能保證新產品一定成功。它還需要有力的領導者以及對于市場的瞭解...
每一家技術公司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創新。這從一家公司發布新產品或財報數字時就能聽到,或者當他們夸耀自家公司花了多少錢在研究與開發上。然而,為了開發新產品與技術而投資于研發,就一定能成功嗎?并不盡然。它還必須考慮到公司的眼光以及領導能力。
為 了讓員工和投資人瞭解公司在研發方面不遺余力,許多公司的管理團隊都會明白指出在研發上投資了多少金額。這種研發投資的多寡,目的在于緩解任何對于新產品 線是否穩健的顧慮。一般來說,必須要有充裕的研發水平,才足以顯示新產品的前景,但R&D的花費是衡量成功的良好指標嗎?
遺憾的 是,許多公司很少提供構成其研發開銷數字的詳細分析。不但未加分類或分析現有的產品與支援,也缺乏與該領域有關的固定技術問題或行政成本等等。與研發有關 的整個數字包羅萬象地涵蓋了與過去、現在或未來產品有關的任何技術。因此,一家公司可能花費其研發投資于支援與升級現有產品,而不是真的在開發新產品。
當然,許多公司的執行長總會討論到未來的絕佳可能性。畢竟,這是讓每個人對于未來前景感到振奮之處。遺憾的是,這大部份都是不實際的。
讓 我們來看看一些數字。2015年,蘋果(Apple)在研發上花費了80億美元(約占銷售額的3.5%),并即將邁向100億美元大關。四年前,該公司在 研發上的投入約24.3億美元(2.1%)。IBM則花費6.3%或53億美元。思科(Cisco)則花費約62億美元,研發比重約有12.6%。
從這些公司在研發上的投資看,他們顯然著充足的工程技術人才為其開發新產品。但是,有沒有一個“正確”的數字可說明該花多少?
按 市值(股價乘以股票數)來看,Apple是業界最大規模的公司,不僅主導研發支出,并逐步提高研發支出的比重,從2012年時的2%,提高到2016年時 約4%。事實上,隨著今年的iPhone銷售持平或甚至下滑,這一比重可能提高更多。盡管已經投資了80+億美元,Apple的產品項目仍然著重于逐漸增 加iPhone的一些“新功能”,而不是一個全新的產品類別。
盡管Apple可作為研發支出方面的范例,它也留下了許多問題。研發支出是 否夠高?是否僅狹隘地著重于“智慧型手機”或是能夠廣泛地應用在未來將會變得明確的許多領域?研發資源又該如何評估?而它對于未來的產品還能帶來更大的效 益?這一筆支出(2016年約4%)是否足夠讓思科等公司將銷售的10%以上用于研發上?
什么才是最佳策略?
事實上,并 沒什么好辦法可確定研發金額是否“恰到好處”。例如,在1970年代,IBM在研發方面的支出比起其他電腦公司的全部投資金額加總起來更高。這一市場氣度 讓其他競爭對手望而生畏,并使得客戶在IT需求方面都選擇了IBM。該公司并以這一業務策略,成功地拓展至其他的業務。因此,早在1980年代初,該公司 的工程師就開發出PC,為IBM在個人、商業以及工業電腦領域創造出廣大的市場;然而,遺憾的是,由于該公司無法善加利用PC及其所打造的市場優勢,使其 主導地位逐漸式微。
越來越多的大公司開始發現,他們很難在開發新產品方面有所創新。大部份的開發進展似乎僅止于現有產品線的后續更新。在大企業中雖然也有較多的人才,但其官僚主義也經常干擾了新的想法出現。
其 結果是,大公司為了強化其產品線與創新的市場領域,開始大舉收購規模較小的公司。這些收購行動就在一個成長緩慢的經濟背景下快速成長,并進一步延伸至大公 司開始對內或對外資助一些創新業者。這些努力的成果是相當多樣的,主要取決于這些投資公司對于所投資的業者所進行的控制程度。
大 企業中的領導人也可能吸引投資。例如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和Elon Musk等企業家可以指揮工程人才以及外部投資,因為他們瞭解產品與市場的能力是無庸置疑的。他們也十分熟悉自家產品的技術以及潛在用戶。他們能夠極其靈 活且專業地討論每一方面。因此,這些領導者可能吸收到愿意效忠這家公司的工程師以及投資者。然而,這些領導人確實也透過收購小公司來獲得技術以及新市場領 域。
具備瞭解市場與技術的領導能力,才是成功的唯一重要基礎。
3.陸資參股臺IC設計:臺灣禁令傳維持現狀;
針對是否開放陸資參股臺IC設計,據核心人士透露,小英政府已與臺灣IC大廠達成默契,就是陸資參股臺IC設計的禁令“維持現狀”,政府絕不松手,但不會 阻撓業者透過迂回繞道的模式,轉進大陸。也就是業者透過第三地或海外子公司轉進大陸,只要繞過政府審核、申請程序,政府都不會主動出手阻撓。
相 關人士說,新政府這項作法,只是要避開來自民進黨內部的保守反對勢力,這批深綠人士認為一旦開放陸資入股臺IC產業,等同形成“破窗效應”,將讓臺灣IC 設計業全面失守。但包括行政院長林全等熟悉IC產業的閣員與智庫,都深切清楚大陸半導體市場已占全球市場過半,若再禁止業者登陸布局,將喪失卡位優勢。
據 了解,早在520政黨輪替前,臺灣IC設計業者就力促政府檢討陸資來參股禁令,當時政府也允比照晶圓代工及封裝測試業的管理辦法,由有需求業者提出投資申 請,再由政府專業、透明的審查制度把關。如此,既能化解外界危及產業競爭力的質疑,同時也符合公司治理原則,保障臺灣股東及員工權益。
不過,相關人士指出,新政府礙于內部反對壓力,但對IC設計業登陸急迫性也表示理解,因此,只要繞過政府審核、申請程序,如何轉進大陸,他們都不會管。
今年5月中旬,聯發科把位于大陸子公司賣給陸資。相關人士透露,子公司的出售,不需政府官方同意,也讓大陸看到聯發科愿意讓陸資入股的企圖心,而新政府也公開表示不會管,顯然對IC大廠登陸布局,雙方已有默契。
4.華亞科與美光合并案將拍版;
市場再度傳出,美光(Micron)內部已確認合并華亞科的文件,合并案即將成行,合并價格維持每股30元不變。
對此,華亞科表示,并無此事,目前雙方進度持續進行中,沒新進展,也沒時間表。不過,一旦美光合并華亞科確認,對照華亞科26日收盤價27.3元,溢價空間近一成。
美光與華亞科在去年12月宣布已簽署協議,由美光收購華亞科在外流通股份,不過,中間卻波折不斷。因美光6月又宣布收購華亞科一案確定無法如期在7月中完成,加上期間經歷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價格走跌,華亞科一度出現虧損,導致外界對收購案和收購價是否生變?有諸多猜疑。經濟日報
5.兩岸受阻 臺DRAM恐爆出走潮;
臺灣DRAM教父、前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去年跳槽紫光集團,一度震撼業界,但業內最新傳出的消息,高啟全挖角多位南亞科、華亞科主管及工程師轉往紫光正 在組建的長江存儲,屆時恐造成DRAM上百人才外流;對此,學界、業界都不感意外,在紅色供應鏈全面發威下,人才與資金都會往有能量的地方移動,智庫擔心 小英政府的封鎖政策,恐加速臺灣科技人才外流。
長江存儲科技公司是由大陸官方共同出資,要以1600億元人民幣打造自主“中國第一芯”的 計畫,其董事長就是先前放話要封殺臺灣產業的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而去年被挖角的高啟全傳出擔任營運長,與總經理楊士寧分別籌畫DRAM與NAND Flash產能的布建。高啟全背負著“投身紅色供應鏈”的罵名,但他反駁,是想要以美國技術、大陸市場及資金,加上臺灣的制造能力,來對抗強大的南韓。
近10位干部 確定跳槽
業內專業媒體透露,高啟全的確已用其人脈開始挖角,確定跳槽的干部有近十位,估計會引發上百名DRAM人才集體跳槽。業界與學界都不意外,因為大陸去年組建約200億美元的積體電路發展基金,要扶持中國的晶片業務發展,早就有企業在臺灣設立辦事處來挖人才。
像是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就開出3到5倍的薪資,甚至愿意代付“競業違約金”等,帶走大量中階人才。
其實有半導體的陸企私下向《旺報》表示,他們一開始是想投資臺灣,但法規不開放陸資投資臺灣,只能逼他們把人帶走,其實除了臺灣以外,其他國家的大廠早就在合作,不知道臺灣在怕什么,面板錯過機會就是明顯的例子。
無整體戰略 動搖國本
資 策會資深產業顧問兼資深總監陳子昂表示,IC產業的領域很廣,大陸有資金、有市場,臺灣目前在DRAM發展前景受限,市場機制下,“人往高處爬”是正常 的,但政府目前沒有整體戰略,應該要趕快厘清,臺灣產業在哪個領域該抓、哪些領域要放手,把資源引導進入仍有競爭力的領域,是很重要的,否則真的會被“動 搖國本”。
6.海力士傳供貨出現變數,DRAM看漲;
行動記憶體行情本來就看俏,三大供應商之一SK海力士傳供貨出現變數,三星、美光支援蘋果之余,恐造成其他產能供應不及,不過,分析師指出,華邦電目前在 行動記憶體上,主力產品等級和三星等大廠不同,雖不會分食到蘋果訂單,但可吃到一些二線廠商的訂單,同時整體DRAM價格提高,大廠獲利有機會改善。
記 憶體大廠近期紛紛轉進行動記憶體,不過據TrendForce旗下記憶體儲存事業處DRAMeXchange統計,第2季全球行動記憶體營收市占中,三大 DRAM廠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占比已來到98%,僅龍頭三星就高達61.5%,排名第四的南亞科僅1.1%,排名第五的華邦電微幅下跌至0.8%。
新聞辭典》行動記憶體
行 動記憶體(Mobile DRAM)是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的一大類別,主要應用在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其他如穿戴裝置、汽車電子應用、游戲設備等,也都內建有行動記憶體,相較于電腦用DRAM,行 動記憶體有低耗電、輕薄等特性。
和DRAM相同,行動記憶體主要作為常用程式或資料的暫存區,用來加快運作速度,當行動裝置關閉,相關記憶內容也將遺失,以便下次開機重新儲存資料。近年來,由于智慧手機等行動裝置產品是市場最大動能,新興的行動記憶體已經成為DRAM產業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