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風口最為強勁的細分市場,無疑是移動醫療。政府利好消息助推醫療O2O孵化,資本催生熱潮,這片互聯網醫療藍海,闖進去了,誰說不能造一個財富神話。然而,整個行業在呈現井噴式發展的同時,也有大批醫療O2O企業創業夢想折戟,在還未抵達資本溫床的時候就默 默退出市場。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反被螃蟹傷多不勝舉。
移動醫療APP雖遍地開花,卻面臨抓不住用戶需求“痛點”難題。在網上流傳的《移動醫療公司最新死亡名單》中,就爆出移動醫療勇敢破門者,折戟數十家。這引起了從業者的思索,如何才能避免成為炮灰?
App遍地開花,卻抓不住用戶的核心需求
到目前為止,移動醫療App數量超過2000款,且在不斷增加中。這些App主要分為5種:醫藥產品電商應用,如掌上藥店、1號藥店、藥品網等;提供專業醫學信息和醫學參考資料的應用,如醫學時間、醫學文獻、白衣天使公開課等;提供尋醫問診需求的應用,如春雨醫生、微問診、易診等;提供預約掛號及導醫、咨詢和點評服務的應用,如掛號管家、掛號通、微醫等;細分功能產品,如記錄女性生理周期的「大姨嗎」、測量心率的「心率區」。
移動醫療分水嶺:如何避免成為炮灰?
雖然移動醫療App被分為5種,看起來大有文章可做。但是諸多的App中難免不出現「你抄襲我,我模仿你」的同質化現象。這在「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互聯網領域就難以突出激烈的競爭重圍。與此同時,被炒熱的移動醫療市場陸陸續續地仍有企業進來,整個行業出現爆照式增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登記在冊的醫療健康互聯網公司數量已超過1000家。但這些企業中最終會有一大批移動醫療公司和項目經不住市場和時間的考驗,還未獲得資本的青睞就會死亡。
風口依然強勁,各家紛紛找突圍點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移動醫療是互聯網+傳統醫療行業發展的潮流,移動醫療依然風力強勁,深受資本青睞,在未來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格局將有望演變為“一全多垂”的行業生態的大環境下,和春雨醫生等起步早,資本雄厚,用戶青睞的行業先鋒相比,如何在2016年找到突圍點是眾多中小型移動醫療企業必須跨過的坎。
微問診:積極布局海外市場,線下入口引人關注,進入重點發力階段
由于資本全球化和中外醫療綜合能力落差,資本出海投資、高端客源出海比較容易,而移動醫療行業才興起不過短短幾年,受文化背景、醫療背景等因素影響,產品出海還比較少。據動脈網的官方消息,今年7月,以視頻問診為切入點的移動問診平臺“微問診”整合了美國CyberMed公司(其電子病歷系統是紐約市推薦的4個電子病歷系統之一)業務,將“微問診”遠程醫療服務平臺模式復制到美國,打造出美國版微問診--Cdoc。據悉,Cdoc既結合了微問診視頻問診模式又將美國本土CyberMed公司擅長的電子病例系統功能以及保險優勢融合進來,最終將打通患者、藥店、醫院診所、檢測機構、保險公司流程,覆蓋了電子病歷、電子處方、醫生在線診療、醫療賬單保險、智能設備數據采集、家庭醫生等業務。此外,微問診通過與東南亞電信集團合作,在柬埔寨建設基于4G網絡的在線遠程視頻醫療服務平臺。
當資本和行業都將注意力放在連鎖診所和互聯網公司上時,近30萬散布全國的單體藥店或許是更值得關注的市場。據悉,微問診目前已經在四川、山東、貴州、湖北、重慶等十幾個省近兩萬家藥店布局,將線下藥店入口轉變成流量。這一連串動作似乎表明,微問診的遠程醫療模式已然走通,即將進入到發力階段。
康大預診:預診橫向延伸,線上線下形成閉環
誕生于2013的康大預診,在2015年獲得了紅杉資本、DCM近千萬美元的投資,這也讓它2016年的發展方向和布局顯得引人注目。
在前幾年做好產品,增加用戶粘性的基礎上,2015年下半年至今,康大預診逐漸完善預診橫向延伸流程,即使得線上預診之后,用戶與醫生線下面對面門診的對接在App端具象化。這就好比一個鏈條環,線上預診是環的初始位置,接下來是線上預約門診,最后落地到線下面對面門診。不難理解,預診是診斷的前一步,當用戶有癥狀需要進行接下來的步驟時,康大預診打通線上線下,通過線上的預診為用戶提供與醫生線下門診面對面的機會,即“私人醫生”服務的實現,這對于康大預診也將是擴大用戶基數,增加用戶粘性的最好契機。
這一階段,康大預診仍然是以積累用戶、培養用戶使用習慣為主,逐漸探索盈利模式。目前看來,其盈利模式主要將基于健康數據的合作。由于健康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且女性群體非常大,消費地位高,通過平臺積累龐大的數據庫,對數據進行分析,了解用戶需求,挖掘商業鏈條中上下游的盈利點,為合作商提供精準的、直達交易的供需匹配服務。
發展勢頭不減,基層醫院、慢病管理,或許是移動醫療的出路
至今國內沒有一家移動醫療互聯網公司對外公布實現盈利的消息,2016年移動醫療的分水嶺,大批移動醫療項目融資無望陸續死去,還有一部分仍在繼續探索商業模式中,而且發展勢頭十足。
要避免成為炮灰,移動醫療公司必須緊扣用戶需求,而能夠提供用戶真正需求的首選是醫院。患者就醫肯定是先選醫院,醫院是在醫療服務中最基本的,也是無可取代的。因此移動醫療領域要尋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就必須從基層醫院著手。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醫院資源,才有資本去提升醫療資源效率,也只有掌握了醫院和醫生資源,在中國醫療需求上升的情況下,才能與醫院、醫生形成一種共享經濟發展模式。
此外,移動醫療領域的未來或許不是那種高精尖診療,而是小病慢病管理。據統計,2005年,我國由慢性病所致的經濟負擔為15345億元,慢病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79%,而且我國慢性病管理的系統、執行并沒有做到位,給移動醫療帶來了許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