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透露富士康已經在中國各大生產基地安裝了4萬臺機器人,并稱此舉是為了減少公司雇傭的員工數量。中國的生產制造業在之前還處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階段,需要大量的工人在生產線上勞作,才能規模性制造產品。以富士康為代表的企業為能夠生產更多高科技電子產品,不得不引入智能生產線以滿足高精密產品的生產需求,機器人則是智能生產線的標配。
產品的更高標準倒逼了其升級轉型,升級轉型為其帶來的直接效益是人力成本驟減。因此,安裝工業機器人的目的不是為了減少員工數量,而是為了進一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自然,其結果也因為機器操作代替了人工,而使得車間不需在設置更多的工作崗位。于是,就出現了多個工廠大幅裁員的情況,僅在昆山的工廠,富士康就裁掉了6萬員工。
在生產制造型產業的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裁員是不可避免的。新的智能生產線需要更高的操作水準,需要人機交互,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一般的員工無法勝任。另一方面,智能生產線的引入,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生產效率,減員增效將成本是制造型企業一直探索的主題,應該說,智能制造時代才能讓這些企業徹底實現這個理想。
機器人“上崗”也就意味著工人下崗,近幾年,隨著工業機器人的大量應用,關于機器人會讓人類失業的說法,越來越多。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員維威克·沃德瓦曾有一個論斷:“你的工作將在20年內不復存在,到2036年,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將‘淘汰’所有人類工人。”20年后的預測,誰都不能肯定是否準確,但看眼前的形勢卻也不像危言聳聽。將來那么多的工廠都將實現智能制造,每一個生產型企業都不再需要太多的員工,工人自然會失業了。
與之俱來的問題是,被裁掉的員工又將何去何從?機器人真能讓活生生的真人失業?人類的未來又在哪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工業文明時代,人類都不會失業,因為工作永遠不會沒有。簡單的想,如果全行業都實現了的機器人作業,會需要多少人去維修管理機器人呢?沒錯,每一個商業生態都能催生出大量的工作崗位,就中國當前的情況而言,20年內的創業及工作機會,至少能在“消費升級”里找到。
我們將來所面臨的商業境況,大體上一個工業做減法同時商業做加法的時代。工業做減法,是因為生產制造型產業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實現升級轉型以后,將進入智能生產時代,無人工廠以及互聯工廠將會興起,工廠里將不會再有更多的員工,以為生產制造的操作流程都將被機器人、3D答應以及工業互聯網所代替。商業做加法,是因為傳統零售等諸多實體產業在實現“互聯網+”轉型升級以后,會催生更多的服務型崗位出來,比如當前的“外賣騎士”及上門的量體師、美甲師等等,與大眾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產業都進化成為消費服務性產業,將會有大量的專業服務型人員崗位,這也正是消費升級的本質。
全產業的升級轉型,使得原來生產密集型產業集群,慢慢向服務密集型產業過渡,企業所需的勞動力也就開始由工廠向前臺遷移。過去企業的工人多是在生產車間的流水線上作業,現在企業的員工則更多的是面向終端消費者,他們更多的是在企業與消費者的服務傳輸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將來的萬物互聯時代,各種智能家居及智能硬件遍及千家萬戶,這個過程中用戶需要的更多的服務是咨詢與售后,這意味著每一個智能商家都需要配備更多的服務人員。有人可能會說智能客服,其實,現在的人工智能遠未發展到可以與用戶直接流暢交流的階段,這便意味著大量的交互仍將通過人工交流完成。
消費升級涉及到三百六十行,主要是因為互聯網改變了各行業原來的固有的商業模式,使得整個產業鏈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生產制造的柔性生產等變化,讓企業有了為前端消費者提供更多服務的可能性。從多個行業的商業模式來看,與消費升級關聯最緊密的一項就是服務,各行各業都需要更多的服務。
以農業而言,之前就是簡單的農民耕作模式,售賣糧食以及飼養牲畜是其主要收入來源。但現在出現的生鮮電商、零食電商讓很多地反的農田升級成為規范化的綠色生態農場,農資電商的出現,讓更多的農民足不出戶就能買到農資,農村淘寶、京東農村等農村電商讓很多人干起了電商服務站。還有更多的案例,證明農村互聯網已經從原來的線上購買走向現在的線上線下實體消費,農村電商的消費形式更多,已經實現了消費升級。
在農村互聯網的價值鏈中,誕生了更多服務型商家,它們同時也創造了更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恰恰彌補了工業因為升級轉型而造成的崗位缺失問題,那些不能在工廠繼續工作的人,恰恰可以回歸農村創業或者工作。同樣,建筑、物流、餐飲等更多行業也會因為商業模式的改變而產生大量的工作崗位,這也為更多的人提供了大量的創業及就業機會。
生產制造業引入更多機器人,安裝更多的智能生產線是其升級轉型的必走之路。機器人大量普及,勢必會有人力的大量淘汰。生產企業對工人的需求少了,但“互聯網+”與消費升級催生了生產制造業之外更多產業的服務型崗位,這正是勞工人員的下一個目標。
是以,機器人讓人類失業一說,當屬杞人憂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