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隨著全球家電產業首個智能制造聯盟--家電業智能制造創新戰略聯盟在中國青島正式宣告成立,則意味著一場主要集中于中美德三國之間的智能制造戰略大戰,已經從幕后走向前臺,并掀起了一場從標準、體系到方法、手段的正面戰役。
對于中國制造產業來說,智能制造將是一次超越美德日等老牌發達國家制造體系和制造水平的戰略新拐點。承載在中國制造產業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戰略重擔,更關系到中國制造產業未來幾十年在全球地位的確立和夯實。
家電業,再次走上中國制造轉型最前沿
讓很多中國制造企業沒有想到的是,家電產業再一次走到了中國制造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最前沿,并獲得了來自國家層面的高度關注和積極肯定。正是在國家工信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由海爾集團牽頭,聯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信通院、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院、清華大學、中國電信等共同倡議,發起成立了全球家電業首個智能制造創新戰略聯盟。
這一聯盟,重點將通過匯聚各類優秀力量和資源,在協同創新、技術研發、產業孵化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積極探索,打造家電業智能制造創新服務平臺,構建全球一流資源共創共贏生態圈。同時,還將加快推進智能制造模式創新,為制造全流程提供智能服務,搶占全球智能制造戰略制高點,推動中國家電全產業鏈轉型升級,實現從制造規模最大向制造能力最強的全球引領。
實際上,作為全球家電業首個智能制造戰略聯盟的發起牽頭單位,更是長期以來引領全球家電技術創新和消費潮流的領軍企業,海爾這一舉動可以說,既再次搶占全球制造產業的發展變革的潮流,也成功面向全球釋放出中國企業的智能制造實力與底氣。
從2012年開始,海爾便謀劃建設數字化互聯工廠,通過對傳統生產模式的顛覆與升級,以滿足用戶全流程最佳體驗為中心。在智能制造戰略落地上,海爾已經在中國率先建成5個整機和2個模塊化工廠在內的7大互聯工廠,為行業在前端生產制造環節提供先進樣本支持。在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研發上,海爾已經建成行業第一家工業智能研究院,將互聯工廠的模式和標準對外輸出,意在規范整個制造行業的“智造”標準和體系。
更為重要的是,在面向一線市場和消費者的智能成果推廣上,海爾互聯工廠相繼推出包括HelloKitty定制洗衣機、空調,迪士尼定制冰箱等多款定制家電,為互聯工廠模式落地提供產品支撐。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看來,“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推出,就是要推動中國制造從大國向強國的邁進。但是,無論是美國工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還是德國的工業4.0,共同的競爭焦點都集中在智能工廠和智能制造。”如今,海爾在這方面,為中國制造的智能轉型提供非常好的樣板和標桿。
中美德,爭霸家電智能制造誰將勝出
在中國家電產業領先于其它制造產業,瞄準全球市場競爭格局,打造開放共享的智能制造創新戰略聯盟,加速中國制造智能化升級進程背后,則是一場主要集中于德國、美國和中國三國之間的智能制造大戰,已經全面打響并進入新一輪的全球市場“跑馬圈地”階段。
美國拋出“工業互聯網”計劃,德國推出“工業4.0”計劃之后,中國也出臺《中國制造2025》規劃。在這一過程中,美國經歷工業革命、互聯網革命到工業互聯網革命的三次迭代。德國則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到CPS賽博物理系統的四次迭代。中國則經歷了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到2025規劃的迭代。
雖然,與德國、美國相比,中國制造在智能轉型過程中起步晚,但發展迅速。特別是在國家大戰略,行業大企業的強勢推動之下,中國制造正在立足本土市場、形成全球市場,謀求全球性的彎道超車。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就指出,“德國的工業4.0背后,是弗勞恩霍夫協會,以及大企業西門子公司,目前已經上升為德國國家戰略,獲得聯邦政府投入達2億歐元;在美國的工業互聯網背后,則是GE集團,目前這家企業已經推出14項新型前瞻技術,并相繼于AT&T、思科及英特爾共建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同時還與軟銀、威瑞森以及沃達豐等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中國制造2025規劃,同樣需要制造業大公司參與和推動。”
“近年來,中國互聯網技術和應用創新,以阿里、騰訊、百度三大BAT巨頭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橫空出世,異軍突起,參與世界互聯網產業的潮流引領。但是,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實施過程中,真正的引領者不是這些互聯網企業,而是來自制造領域的大公司”,李培根認為,德國有西門子、博世,美國由GE領銜,日本則是三菱,中國則有海爾,這家企業已經推出全球首個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平臺COSMO,并將用戶帶入互聯網。
梳理全球制造行業過去百年來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先后誕生了以福特為代表的大規模制造模式、西門子為代表的德國制造工藝,以及豐田為代表的日本精益制造模式。隨著,互聯網時代來臨,以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模式成為了產業發展新方向,全球制造企業開始站到同一起跑線上,這為以海爾為首的中國制造巨頭在智能時代從跟隨到領跑的超車,提供了新的機會。
在長期關注全球智能制造的業內人士看來,近年來,圍繞智能制造,一大批來自美國、德國的企業,都在全球市場上進行技術、標準和體系的布局,都想占領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制造市場,都希望將中國制造納入到德國工業4.0,或者美國工業互聯網的體系之中。但是,以海爾為首的中國企業,有別于美國GE、德國西門子,而是直接將智能制造與用戶連接起來,讓用戶成為智能制造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在2016智能制造高峰論壇暨家電業智能制造創新戰略聯盟大會上,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物聯網研究中心主任胡靜宜首次對外發布,以海爾互聯工廠模式輸出的國家和家電業智能制造標準框架體系。這一體系正是承接國家智造模型,構建的覆蓋全架構、全周期、全業態的互聯工廠模式和標準體系,意在實現產消合一。
正如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家電業制造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楊海成所說的,“在智能化發展的新時代,中國企業要超越,要成為全球真正的引領者,就要建立自己的真正競爭力。海爾作為中國制造的大企業,以開放、共創的理念率先在家電業發起智能制造創新戰略聯盟,可以說為中國制造智能聯盟起到示范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