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機器人研發產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是較世界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美的和格力在機器人領域發展方式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然而究竟誰能率先拔得頭籌,還需要更多時間去證明。
在佛山廣東(潭洲)國際會展中心,第二屆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貿易洽談會(下稱“裝洽會”)開幕,此次大會匯集了眾多著名企業,國內兩大家電巨頭美的和格力都參加了此次展會。
去年裝洽會,格力高調展示了自身在自動化技術上的建樹,獨領風騷。而美的幾乎同時宣布了與機器人領域的優秀企業日本安川電機達成戰略合作,進軍機器人領域,自此開始兩家電巨頭又在機器人領域開始了新的龜兔賽跑。
家電巨頭的轉折之年
談起兩家的機器人之路,首先不得不說2015年這個轉折點。2015年,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以房地產行業表現最為突出,家電行業也受到影響,整個家電市場的容量增長也幾乎停滯。
首先從美的來說,2015年美的實現營業收入1384.41億元,同比下降2.28%。而競爭對手格力的降幅更為嚴重,2015年格力實現營業收入977.45億元,同比下降29.04%。格力之所以下滑更為嚴重,因其空調業務營業收入占整體營業收入的85.65%,而美的業務相對更加多元化,受到的沖擊較小。
在這樣的宏觀經濟環境下,家電巨頭紛紛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美的和格力便是率先在機器人領域發力的家電企業。
據美的集團家用空調事業部副總裁李國林稱,美的于2011年開始引進機器人,并于2012年成立了自動化設計、制造團隊,負責全集團機器人的自主研發、制造、安裝、維護、保養等工作。格力對外宣傳其從2012年啟動了“自主研發機器人”的戰略,后續相繼成立了自動化辦公室、自動化技術研究院、自動化設備制造部等部門。然而,兩家正式宣布進入機器人產業都是在2015年8月之后。
殊途同歸
美的和格力雖然在機器人的布局上極為相似,但在具體戰略、戰術層面上各有不同。
首先,在戰術層面,格力的處事風格更加謹慎、低調,而美的相比更加大膽、激進。格力在第一屆裝洽會之前,一直沒有對外透露其自動化戰略,對于媒體也不置可否。美的則很早就曾透露過其生產線的工業機器人,2015年,美的提出“雙智”戰略(智慧家居智能制造),在此之后,美的在機器人領域大動作不斷,2015年8月,美的聯手安川電機成立兩家機器人合資公司,分別專注服務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2016年,美的相繼對日本東芝、德國庫卡和意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進行收購,其中收購庫卡一事,讓美的著實風光了一把。
但是在戰略層面上,美的和格力的表現恰恰相反。美的多元化戰略相對比較保守,機器人技術意在輔助智能家居和智能生產線。但是格力的跳躍就顯得有些不穩重,在去年決定做手機后,今年董明珠又決定造車,以格力單打獨斗的作風來看,機器人的作用恐怕是用來自給自足。
此外,兩家研發路線上也不盡相同。格力主張自主研發機器人,主攻工業機器人,目前已經研發出工業機器人、智能AGV、注塑機械手、大型自動化線體等10多個領域的產品。美的則走收購合作路線,相繼聯手日本安川、收購德國庫卡、入股工業機器人廠商埃夫特,以資本的手段來提高自身技術競爭力。而且,美的不僅研發工業機器人,也十分看重服務機器人,美的計劃以助老助殘機器人、康復護理機器人等商用機器人為切入點,慢慢進入家用機器人市場。
不過,兩家企業的機器人戰略都是為了輔助主營家電業務,依靠多元化業務來尋找收入增長點。今年上半年,美的實現營業收入780億元,凈利潤102億元,同比增長14%,格力上半年營收為491.82億元,凈利潤64.0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92%。從利潤上看,兩家企業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的機器人研發產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是較世界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美的和格力在機器人領域發展方式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然而究竟誰能率先拔得頭籌,還需要更多時間去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