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發布公告:決定“調整Note7供應鏈”,并對Note7爆炸事件展開詳盡調查。韓聯社的消息更加直接:三星將“暫時停產”Note7。
三星最終走到了停產這一步。
看起來Note7已經死透了,但Note7仍被普遍認為擁有手機中最好的顯示屏:最高的峰值亮度、最高的對比度、最寬廣的顏色范圍、最低的屏幕反光率,并且在強光下也有很好的顯示效果。
而Note7用的正是OLED屏。
權威咨詢公司IHS Technology 2016年7月27日公布的報告預估,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OLED屏出貨總額將達到186億美元,和2015年相比將暴增75%,而液晶屏(LCD屏)出貨總額預估將衰退15%至176億美元。使用OLED屏的智能手機2018年的預估產量為5.58億部。
OLED屏的巨頭生產商正在緊急備貨。
2016年1月的路透社消息,蘋果和三星、LG達成了一項供貨協議,蘋果將向這兩家屏幕生產商訂購2億塊OLED屏,并于2017年交付(看起來iPhone 7s會用上)。為此,三星、LG宣布確定將會在未來2-3年時間內,投資128億美元用于擴大自身的OLED屏幕產能。目前這兩家的OLED屏產能已經占到全球的95%。
這對于中國手機廠商來說是個不太妙的消息:OLED屏的產能被蘋果、三星、LG三家消化,華為、小米等想通過更換OLED屏在高端手機市場更進一步,短期內變得更加困難了。
但其實國內的面板廠商也沒閑著。
據ET News報道,深天馬、國顯光電已經開始為OLED生產線開展設備招標;京東方與華星光電原本計劃投資第8代LCD的生產線,但似乎有意暫緩,轉而從事OLED屏生產線的投資。
IHS咨詢報告,2015年全球OLED屏廠商的市場份額,三星一家占了90%。
可以預見的未來是,高端智能手機將帶著OLED屏走向大眾普及。而這極有可能會帶來一場視頻產業的革命。
硬件來潮:OLED還是得看小屏
一個有趣的事實,OLED屏在被蘋果、三星炒火之前,各大廠商在兩三年前集中發力的領域是電視機,而不是手機。
日系里面以SONY為代表。2013年的CES大會上,索尼展示了全球首款4K OLED屏幕電視。索尼本也打算在一兩年內量產投入市場,可惜索尼沒錢去燒。到了第二年,索尼的OLED電視的量產計劃就宣布腰斬。
日本人退出江湖以后,韓國人就開始了制霸。最大的兩家OLED生廠商,三星和LG搶占了整個全球市場,并都曾推出過OLED電視的量產計劃。但在2014年5月,三星宣布放棄OLED電視量產計劃,剩下LG一家獨大。
電視四大廠三星、LG、索尼、松下均曾發布OLED電視產品,如今只有LG一家還在堅持。
國內主要是創維在做,外加新入場的樂視與小米。2015年8月25日,創維宣布OLED電視實現量產。但目前看起來創維仍舊是以傳統的液晶屏電視機為主,OLED電視機用來戰略布局。
似乎OLED在電視機這類大屏上的發展并沒有一帆風順。原因要說回OLED屏的技術本身:OLED屏雖然色彩更好,更輕薄,但也是有自身缺陷的,OLED屏在大屏上的應用仍然有技術瓶頸。
先從技術層面科普一下OLED屏。
OLED是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的縮寫,這是一種有機自發光材料。顧名思義,自主發光是OLED屏最大的特點與優勢所在——和我們熟悉的液晶屏(又稱為LCD屏)被動式發光完全不同,OLED有機層中的每一個分子都能作為獨立光源,分別發出紅、黃、藍光,再由這三原色光組合成各種的色彩。
以下結構圖顯示了OLED與LED的結構差異。
液晶屏本身并不能發光,它需要一塊LED背光板作為光源。設備工作時,在電壓的作用下,液晶分子發生轉動,從而可以選擇性地透過LED背光板發出一部分光線,而遮擋另一部分,透過液晶的光線最終匯集,從而顯示出色彩。
可以看到,OLED最卓越的地方就在于它擁有自主發光屏。這意味著,LED比LCD屏擁有更多的像素點——畫面色彩更好;由于不再需要背光源及相關的器件,OLED屏幕能做得不可思議的輕薄(厚度甚至不到原來LCD屏的1/3,如果將它從玻璃改裝到塑料上,屏幕甚至可以折疊彎曲)。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那一層自主發光屏同時也恰恰是OLED屏的軟肋。
第一,自發光材料壽命短,兩年之內就會出現壞點、偏色。也就是說,OLED屏特別容易壞——手機可以追隨新品發布的腳步一年換一次,但是電視機沒法這么搞。
“保守估計,如果OLED屏不出現壞點,它的使用時間不超過2年,壽命遠遠不如LCD,所以OLED電視一直很難做。”林晨向深藍Deeper Blue介紹到,“但智能手機給了它很好的機會,大家換手機的頻率比換電視快多了。”林晨曾是韓國三星OLED研發工程師,回國后他一直兼任國內最大的OLED材料生產商技術顧問。
第二,自主發光層要做得很大,在工業層面上來說比較難、成本高。55英寸已經是OLED屏的極限了,而LCD屏能夠輕松達到80英寸。
“雖然OLED很長時間都是為電視準備的,因為電視更能突出OLED屏的優點。但在目前,用在手機上可以說是最合適,今后也會成為主流。”林晨對深藍Deeper Blue補充說。
OLED擁有更好的顯示、使用性能,但成本和壽命都不如LCD。
索尼、三星退出OLED電視機量產計劃,也許并不是空穴來風。大屏領域要看創維、LG這兩家如何破局了。
內容起風:而HDR將要進行一場野蠻生長
但無論如何,OLED屏在電視機上沒有爆發,卻即將在智能手機上迎來它的時代。
IHS Techonology的數據也證實了,正是智能手機、智能手表這類小屏的拉動,帶來了OLED屏的市場突破。
下圖依據IHS的數據,表明了2014-2016年,全球OLED屏出貨量統計及預測——可以看到智能手機(藍色部分)加上智能手表,占據了幾乎所有OLED屏的需求量,并且這個趨勢會一直發展下去。
小尺寸OLED屏占到了90%以上的出貨量。
由于三星已經用上了OLED屏,而蘋果即將也全線使用OLED屏,使用OLED屏的智能手機是大勢所趨。
和IHS Technology齊名的一家咨詢公司UBI Research,在2016年8月16日公布預測報告:2016年用OLED屏的智能手機在全世界的出貨量將會達到3.2億部左右,而預計2017年會達到5億部,2018年到達9億部,2019年會則是11.7億部。這三年預計總共會產生25億部OLED屏智能手機。
也就是說,三年內,至少會有25億塊OLED小屏出現在這個地球上——每2.5個人中,至少有一個人擁有一塊OLED屏。
就像從CD時代過渡到MP3時代一樣,硬件與內容之間必然有“雞生蛋、蛋生雞”的促進關系。OLED屏的數量起來了,可以預料到,適配這種更先進的屏幕的視頻格式也即將會起來。
換句話說,一個可能的結論是,OLED的普及會對視屏內容格式提出了新標準,這也許會在未來幾年對視頻產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匹配液晶屏(LCD屏)的視頻標準叫Rec.709標準,也就是SDR視頻。過去幾十年間,視頻的制作過程都是依照Rec.709的標準來進行,包括拍攝、后期,傳輸、壓縮、解壓縮、以及顯示。
然而,SDR視頻如果用換了OLED屏的三星手機、蘋果手機來觀看,就會發現畫面問題不少:比如變得過度飽和,高亮處會有過曝。SDR視頻在OLED屏幕上顯示的時候,由于不適配,會放大偏色問題。
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三星早在Galaxy S5時候就用上了OLED屏,當時大家都覺得三星的屏幕顏色很鮮亮,但好像不自然,原因就是視頻格式沒有針對OLED屏幕做設計。
同一張白虎圖片,三星Galaxy S5偏色明顯。
與OLED屏相適配的視頻格式叫做HDR(High-Dynamic Range,高動態范圍),是一種比SDR更高級別的視頻格式。
什么叫做HDR呢?簡而言之就是亮處與暗處的信息量都更豐富,畫面中明亮的部分會更清晰,暗處的部分會更有深度,看上去層次分明。平常的手機拍攝中,只要你對焦到暗處,亮的地方就會變得很黑。然而,同等情況下,HDR標準下的亮處光度不會變化,能兼顧亮處與暗部的細節。
HDR格式帶來了更為豐富的細節和更優異的顯示效果。
HDR作為全新的標準,支持更廣的色域和亮度范圍,能夠在OLED上顯示逼近人類肉眼所見的內容。每一個像素點的亮度和色彩,都會精準地反映到屏幕上。也就是說,OLED屏和HDR格式的視頻才是一對“天仙配”。
三星公司曾在美國發布會上介紹說,Note7將支持一種新的視頻格式——三星說的意思就是,用了OLED屏的Note7將支持HDR視頻格式。
我們可以再次回想一下MP3代替CD的過程:先有了mp3格式的普及,然后拉動播放硬件的改變。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也確實應該是HDR代替SDR,然后拉動OLED屏代替LCD屏。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情況卻不是這樣:由于三星和蘋果智能手機的入場,OLED屏先從小屏上起來了,它倒逼著HDR視頻去發展。
這種倒逼帶來的可能結果之一是:視頻變革的周期也許會變得非常短。
“本來,HDR視頻替代SDR視頻這件事,涉及到整個生態的改變,需要十幾年的周期去完成。但現在看起來,這個周期會變得相對沒那么漫長。”崔剛對深藍Deeper Blue說,“在DVD藍光時代,所有的視頻格式走的是垂直接口。但現在是互聯網流媒體時代,不是以前那個邏輯。再加上硬件普及(OLED屏)先行,視頻內容會超速進行迭代。”
崔剛是一名跨界連續創業者,他曾做過十幾年的視頻影像處理芯片和顯示終端,也曾創業過圖片移動應用,現在他從事移動流媒體服務公司的搭建。
然而,就在OLED屏爆發的前夜,產業鏈卻沒有準備好,現在市面上還極度缺少HDR格式的視頻內容。
一份2016年6月發布的、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出臺的《HDR市場發展報告》原文這樣寫著:“目前,國內HDR內容資源幾乎是空白,內容匱乏將直接制約HDR的發展速度。雖然一些內容提供商,如杜比、華納以及亞馬遜從電影的重制著手,力求突破內容匱乏的局限,但仍難抵消費者需求大軍。”
巨頭們采用合縱連橫的模式來進行聯盟合作。比如,三星就與亞馬遜合作,亞馬遜的HDR電影可以通過Note7進行播放。
“對三星這樣占據OLED屏幕絕大部分產能的公司來說,由于沒有內容生產能力,非常著急和內容提供方結盟,甚至是付費結盟。據說三星與亞馬遜的合作,就是三星付費。”崔剛對深藍DeeperBlue說。
三星與亞馬遜合作推出HDR內容流服務。
然而,目前Note7上可播放的HDR電影一共只有20部。
在國內,創維與騰訊企鵝TV合作推出了HDR內容專區,騰訊會率先一段時間把華納的HDR內容提供給創維進行首播,但數量仍然非常有限。其實,即使是好萊塢制作出來的HDR電影總數也沒有超過100部。
HDR內容生產首先需要在設備上進行很大的投入。目前只有索尼能提供HDR制作設備,卻價格不菲:一臺攝像機六十萬,配套的專業監視器三十萬。
除了拍攝,HDR內容的網絡傳輸中涉及的傳輸、保存、壓縮等環節,這部分的技術也尚未完善。
“挑戰大于機會。”崔剛對深藍Deeper Blue總結說,“做內容有大機會。畢竟,僅中國用戶數量,明年就有一個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