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改變了世界,民航業誕生之后,造就了史上最強的移動年代,人模擬過去任何一個年代都移動得更遠更快。
1903年萊特兄弟試飛人類第一臺飛機“飛行者一號”,1952年英國出現了第一次民航服務把36名乘客從英國倫敦送到南非約翰內斯堡,走過100多年的歲月,民航業成為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產業,各家航空公司不只拼資本拼人才,更要拼創新。
在這樣的年代,物聯網的到來也為各家航空公司提供了救命仙丹,甚至成了一只魔戒,賴以求生也求勝。
物聯網在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的運用,到目前為止,運用在航空業所帶來的效益大致在縮短飛行時間(含地勤準備)、增加安全性和讓旅程更舒適這三方面。
但是航空業是需要高度全面整合才能順利運作,更需要跨國的資源協調與合作,背后牽連諸多經濟、政治、外交甚至國防因素。這些問題都不是光科技能解決的,物聯網導入航空業的過程里,這些非科技因素反而更需要被考慮。
從目前的情勢看來,物聯網的前景幾乎沒有人懷疑了,在各方官產學鼓吹下,萬物相聯的時代將讓人類活得比任何一個時代更好。
網絡世界的龍頭企業思科(Cisco)公司甚至有一套非常動人的論述說,2020年之前地球上會有超過500億個物聯網對象彼此相串聯,這個數字至少是地球上總人口的六倍,如此龐大的資源將會讓整個地球更聰明更能思考,我們會擁有一個史無前例的太平盛世。
對于這樣的論述,稍微有腦筋的人當然不會照單全收,科技能不能帶來幸福,關鍵還是在于人性需求的洞察和滿足以及更高遠的人文視野。
目前航空業在運用物聯網的效益上,強調的仍然是些具體且量化的“硬事實”,比如:
優化航程:
利用物聯網科技,除了能更精準的監控飛航的過程,甚至可以讓飛機發展出“動態航程”,視情況需要飛離開原先規劃好的航線,讓飛行更安全更有效率。除了讓飛機在飛行過程中能更密切的一路和地面保持連絡,也能掌握飛行空域里每一架飛機的動態,根據種種天候和人為因素來動態調整航線,節省燃油并減少碳排放量,縮短航程也讓飛行更安全。
讓飛行更舒適:
物聯網整合衛星導航系統之后,可以提供比傳統雷達和無線電導航系統更高質量的服務。這也意味著未來的飛行會更準時。
目前 歐州和美國都在利用物聯網科技推動“智慧機場”,最快2017年,最慢2020年之前,機場的登機和安檢服務都會大幅改善。像迪拜機場就將是全世界最早的幾個智慧機場之一,這樣的服務甚至會延伸到旅客在飛機起降前后,精準的掌握機場外圍的路況,把整個旅程更有效的管理。
新商業模式:
航空產業的經營格局將會更全球化,即使是地區性的航空中小企業也可以經營全球市場。物聯網將會把全球航空服務資源緊密的串聯,共享經濟會在這個基礎之上發展出各種創新的商業模式。比如個人與個人之間可以自由交易機票和飛行積點甚至用小團體的方式來包租私人飛機。
無人機時代來臨:
放眼未來,航空市場會進入更高速成長的年代,地球人口和全球中產階級人數持續成長,不管載客量或載貨量都會一直成長。
這樣的情勢如果一直發展下去,勢必會造成飛行員荒,而無人飛機進入民航業也將只是遲或早。電商霸主亞馬遜現在已經在測試無人貨機服務,在物聯網科技的加持下,把倉庫里的商品送到地球任何角落,快速又精準而完全不需要人力。
不過,仔細去思考以上這些看來即將實現的未來,如果物聯網能把天空變成一個新的商業戰場,其實還有很多路要走。
比如基礎的科技工作和復雜的人文工作,特別是安全問題,把人交給科技之后如何控管風險和責任歸屬,這背后的種種法律和道德考慮會比科技還難處理。更難的是,如何跨越國與國和社會和社會來達成政府之間的共識和溝通。
但是,即使看來還有許多困難有待克服,航空業的物聯網看來已經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World Economic Forum)的報告指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到2020年之前全世界航空業光在飛機誤點所造成的損失就至少是200億美金。
有錢能使鬼推磨,再加上對安全和效率的渴望和追求,看來天空中的物聯網將會是一個更勇敢大膽的美麗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