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工業4.0、智能制造的持續推進以及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智能物流技術需求大幅上升,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行業有關統計數據顯示,自動化物流系統市場規模已從2001年的不足20億元,迅速增長至2014年的425億元,預計2020年將超過1000億元,未來幾年將保持15%以上的快速增長。
工廠自動化、智能制造的實現離不開智能物流系統的支撐,而智能物流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化,大量的數據及信息采集與傳輸都需要依賴于傳感器這一核心設備。可以說,傳感器是整個物流體系的基礎產品,特別是能與大數據和工廠自動化相融合、能夠通過互聯網或“云”實現信息交互等功能的智能傳感器,已成智能物流發展的關鍵技術和設備。因此,智能物流市場的快速發展正加大對傳感器特別是智能傳感器的需求,推動傳感器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傳感器外延擴大 日趨智能化
傳感器(transducer/sensor)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物品的信息,并能將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伴隨著物聯網的興起及技術的日漸成熟,全球正掀起一場智能制造及工業物聯網的變革。以信息物理系統CPS(Cyber Physical System)為架構的系統正在搭建物理、人、信息、跨企業之間的價值鏈組織,在數字化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結合下,智慧工廠應運而生,并進一步帶動智能物流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傳感器、云計算、低功耗廣域物聯網通信等核心技術作為重要驅動也迎來快速發展。
傳感器作為智能裝備感知外部環境信息的自主輸入裝置,對智能裝備的應用起著技術牽引和場景升級的作用。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傳感器市場容量約30億~50億個,到2020年將達到1000億個。
正是基于傳感器技術的重要性及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于9月12日舉辦“2016中國(上海)國際傳感器技術與應用展覽會(Sensor China Expo & Conference 2016)”,展示傳感器技術的最新發展及創新應用,并以“全球智能制造大會”為主題召開Sensor China開幕式。
與會的多位嘉賓提到,傳感器的外延正不斷擴大,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物理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的檢測器,更是一種數據交換器,在萬物互聯的物聯網世界里只要能產生數據的都可以認為是傳感器。如數據識別傳感器(data identification)、條形碼、RFID、語音等新興的傳感器。并且,這些傳感器設備被進一步聯系在一起,采集信息產生數據,并連接到云端,在強大的智能傳感器網絡中,通過大數據挖掘技術等實現豐富的應用,并最終實現運營效率提升等目的,同時幫助客戶深度開發出各種各樣的新應用,這正是目前業內對今后智能傳感器外延的理解。也就是說,傳感器不僅意味著數據的采集和互聯,還需要通過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實現流程和運營的優化,并且通過識別和挖掘數據,完善業務決策。
傳感器是智能物流的基礎
物流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傳統行業向互聯網的轉型,電商的快速崛起,都給物流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但與此同時,物流又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例如全渠道零售的挑戰、訂單量的爆炸式增長、人員的流失與培訓、成本控制、安全性等,對倉儲作業以及配送路徑優化等都提出了挑戰。
霍尼韋爾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新的物聯網時代下,數據將是唯一解開這些難題的鑰匙。他舉例說明,78%的配送中心經理認為后臺的數據分析和處理工具等等,能夠幫助零售行業應對全渠道經營下的挑戰,而且數據是保證流程正確性的唯一手段。而這些數據則需要依靠領先的掃描技術、無線設備等傳感技術和通用性設備相連,以實現快速的信息獲取。傳感器是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節。
事實上,傳感器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它擁有14大類、65個家族、366種技術,幾乎應用于各個行業,多種多樣的傳感器可以實現數據采集、處理及傳輸,在此過程中如何更智能地去運行,對于將來大數據和工廠自動化的融合至關重要。傳感器在物流領域中的應用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但是其重要性卻日益凸顯。
物流行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采用光敏元件的傳感器,實現感應功能,如光電傳感器、光幕傳感器等,它們應用在入庫、上架、揀選、出庫等各個倉儲物流作業環節的商品或設備信息讀取、檢測及復核等。隨著智能物流的進一步發展,自動化立體庫、AGV、各類揀選機械手及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多,這些復雜、高級的自動化系統對傳感器系統的需求可想而知。
傳感器企業發力智能物流領域
智能物流作為工業4.0、智能制造實現的基礎,傳感器在智能物流領域的發展被企業看好并積極展開市場布局。他們認為,物聯網終將改變世界,智能傳感器正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為此,企業開始將物流領域的物聯網建設作為投資重點。
例如,霍尼韋爾表示,在未來5年的物聯網技術投資計劃中,倉儲物流將是重點之一,公司將投資2500億美金用于制造業、物流業的物聯網建設。其實,霍尼韋爾很早開始便非常重視在物流行業特別是倉儲物流領域的布局,從收購移動條碼掃描的核心技術和產品、手持終端,到收購兩家大型打印機公司,繼而收購Vocollect (提供基于語音技術的產品幫助倉庫提高生產力),近期又收購供應鏈及倉儲自動化技術領軍企業Intelligrated。據悉,霍尼韋爾還將展開關于整個倉儲物流的進一步收購行動。在Sensor China展會上,霍尼韋爾重點展示了傳感與生產力解決方案、傳感物聯解決方案等。
全球領先的工業傳感器及解決方案提供商SICK,一直也在積極布局智能倉儲和智慧物流,面對越來越多客戶對于智能倉儲技術的迫切需求,SICK也推出了智能傳感技術和整體解決方案。例如,SICK的4DPro智能平臺技術集識別技術和視覺解決方案于一體,通過該智能平臺方案,可以得到透明可見、實時控制的過程數據、生產數據和圖像信息;以及用于物流跟蹤和追溯的自動識別系統、外觀及體積測量系統等。
智能物流對傳感器提出更高要求
在智能物流時代,傳感器需要對海量數據進行智能搜集與分析,同時必須能夠與互聯網或者云端進行信息交互,因此對傳感器的要求更高。SICK有關負責人表示,這種更高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更靈活的接口。傳感器不僅要在控制器層實現通信,還要實現數據層的通信。
第二,更智能的功能。傳感器越智能,提供的數據越緊湊、實用,整個系統利用數據源的效率也將越高,分析結果也更加準確。
此外,除了對傳感器設備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支持各種物聯網的應用,對傳感器和傳感器節點開放式標準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在此次Sensor China展會上,研華科技發布一種新的開放式標準——M2.COM,采用標準化常用M.2規格,整合通用無線連接特性與內置計算性能,模塊化設計可以支持多種傳感器載板。不過,基于物聯網的復雜性、標準化要求高?、分散化及市場容量巨大,構建全新的物聯網依然任重而道遠。
傳感器產業新趨勢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刁石京在Sensor China開幕式上談到,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全球傳感器產業正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首先,產業規模快速擴大。到“十三五”末,全球傳感器市場接近3000億美元,消費類、汽車類和工業控制類需求增長會很迅猛。
第二,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和深化。從全球應用市場看,汽車電子、消費電子、工業控制和醫療電子占到全球消費市場的60%以上,隨著智能制造的逐步深入以及自動駕駛、無人機、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新領域的興起,半導體傳感器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伴隨著制造加工3D封裝等技術不斷成熟,集成了多種類傳感器、執行器和通用芯片的智能傳感器產品不斷涌現,從單純提供傳感器產品到系統解決方案,將成為傳感器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