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稱,近日,暴風魔鏡、米多娛樂相繼裁員。兩大VR明星企業的裁員風波,迅速引發行業震動。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此前VR行業虛火過旺,如今各方對VR產業的認識趨于理性,在政策收緊、資本撤退的兩面夾擊之下,VR產業的淘汰賽將更為激烈。VR廠商要想站穩腳跟,必須加強技術研究、創新內容產品。
兩大不利因素夾擊虛擬現實市場
展望未來,不少調研機構對虛擬現實的市場前景充滿期待。根據IDC的報告顯示,全球范圍的AR/VR市場規模將會從2016年的52億美元躍至2020年的1620億美元。Gartner則表示,到2020年,有一億人將通過VR購物。另外,高盛預測,到2025年,全球VR產業將形成182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預計到2020年,中國市場將達85億美元,有望成為全球VR市場增長中心。
VR領域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各路資本競相布局。投資銀行Digi-Capital最新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有將近5億美元的資金投給了VR 和AR的初創公司,而在過去十二個月中已經有將近23億美元的資產投進了這兩個行業。其中,中國無疑是VR最火熱的投資市場。據統計,2016年上半年,VR領域投資有38起,投資規模為15.4億元。除了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一些傳統企業也紛紛跨界進入VR行業,使得VR行業熱度持續升溫。
然而,正當業內外憧憬VR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時候,不利的消息卻接連傳來。今年5月份,有媒體稱證監會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聯網金融、游戲、影視和VR四個行業。雖然證監會回應稱政策沒有任何變化,但大量公司開始重新審視VR領域投資的虛火,它們對VR創業公司的投資變得更為謹慎。另外,阿里、盛大等企業又將目光投向海外,使得國內的VR投資熱情進一步冷卻。
核心技術與優質內容缺失考驗產業
VR行業短期勃然而興,又迅速遭到政策收緊、資本撤退的夾擊。千億級別的市場空間,能否如市場預期的那樣真正實現,著實需要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從市場反饋來看,消費者對VR產品的購買意愿不是那么強烈。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報告顯示,消費者購買意愿不超過30%。另外,VR生廠商的盈利情況同樣堪憂。在新三板掛牌的11家VR公司上半年盈利的僅有2家,1家持平。
細細究來,VR行業之所以陷入如此尷尬的困境,行業本身虛火過旺、“內功”不足無疑才是根本原因,政策、資本轉向只能算作是推動VR行業走向理性的導火索。
一方面,國內VR行業核心技術缺失,制約VR產品商業化進程。目前,國內的VR行業技術積累較為薄弱,與國外企業差距明顯。這也是阿里、盛大等巨頭轉向國外VR行業投資的一大因素。畢竟核心技術缺失,直接導致用戶體驗不佳,佩戴久了易產生眩暈感。相關報告顯示,71.3%的中國手機網民不會購買相關虛擬現實產品,主要原因在于價格與目前技術水平不對等。
另一方面,VR行業優質內容較少,難以對用戶產生黏性?,F在VR的內容主要包括視頻、游戲、行業應用等,而且大部分內容是2D資源,3D內容偏少,全景資源更是占據很小的比例。許多用戶在體驗VR產品后,便不愿掏錢購買,因為在消費者心里,VR產品更像簡單組裝的硬件,軟件方面吸引力乏善可陳。同時,由于設備種類繁多、技術標準不一,導致VR內容版本多樣,平臺適配難度增加,制約了優質內容的快速傳播速度。
三大招數破解虛擬現實發展難題
如今VR行業可謂走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它所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同樣前所未有。那么,又該如何破解VR行業當下的難題?
首先,國家加大資金傾斜力度,鼓勵、引導VR行業健康發展。制造強國戰略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抓住VR產業發展的窗口、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國家應該完善VR行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扶持VR廠商加強技術研究,推動VR產業形成統一的生態體系。
其次,廠商應該沉心靜氣,聚焦內容應用的開發,打造差異化的精品。VR產業的應用前景廣泛,但受制于投資回報期長、市場前景不明等因素,不少企業有了畏難情緒,不愿投入內容開發,有意無意陷入比拼硬件的泥淖。但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市場,廠商只有開發創新產品才能占據優勢。另外,廠商還可以探索開發周邊產品,豐富內容產品的形式和類型,最大限度地挖掘VR內容的商業價值。
第三,重視培養VR技術人才,增強VR行業發展后勁。VR行業的爆發,離不開人才。當前,VR行業正處于市場培育期,技術、內容等各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為了VR的長遠發展,無論政府,還是廠商都應該更加重視人才引入,只有外引人才、內挖潛力兩手抓,建立起人才梯隊,充分激發人才活力,VR行業實現產業突破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