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智能制造的“工業4.0”不僅在德國也在中國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以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為基礎、實現大規模生產與個性化定制相結合的智能制造被認為是未來工業生產發展的方向。
業界人士認為,緊跟這一發展趨勢、實現智能升級是中國制造由大到強轉變的必經之路。在此過程中,中國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市場優勢,與德國有較大合作空間。
科技升級具備后發優勢
德國近年來一直積極推動“工業4.0”發展,其目的是搶占新一輪技術革命的主導權,以應對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歸以及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傳統制造領域快速趕超的雙重挑戰。
同樣將制造業作為經濟支柱的中國也面臨“雙向擠壓”:一方面,發達國家紛紛憑借“再工業化”重塑制造業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正憑借低廉成本吸引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轉移。
在此背景下,中國于2015年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其中將互聯網和傳統工業行業的融合、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主攻方向,與德國“工業4.0”有一定相通之處。
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副干事長哈特穆特·勞恩說,智能制造可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降低生產過程中材料及電力消耗,作為全球人口最多且有著廣泛制造業基礎的國家,中國有必要發展這項戰略。
業界人士認為,中國制造在產業發展、市場體量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礎,有助于實現智能升級。首先,中國制造業已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在電子通信領域,中國也已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集群,中國企業已從傳統的設備提供商,向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具備較強競爭力。
其次,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為企業智能生產提供了龐大的用戶基礎,是企業根據用戶需求改進生產技術的優勢所在,有利于適應與智能生產伴生的各種新商業模式,也有利于吸引外部資源,找到合作機會。
中國最重要的機遇是什么?
未來30年,中國最重要的機遇是什么?我們認為是制造業的科技升級。這個話題從政府到民間談了很多年,但一直沒有解決,我們認為我們找到了最重要的解決辦法。
科技升級的源頭是什么?政府也在講“智能制造”,但我們認為這里有個小偏差——真正讓制造業科技升級的并不是如何造,而是造什么,是如何跟世界最先進的科技研發來對接。你去看世界最先進的企業,比如蘋果公司,它并不是說自己的制造多么領先,因為它干脆把制造業甩給了中國的富士康,但它有最先進的研發能力,它能夠造出蘋果來。
美國人其實也在反思這一點,就是如果我把太多的制造甩到國外,會不會喪失很多新機會?尤其是從整個手機產業來看,雖然說蘋果獲利盛豐,但因為蘋果和富士康的合作,造成中國手機制造能力非常強,同時也就培養出了中國的小米和一系列中國的國產品牌手機,我想這和中國強大的制造能力是相關的。擁有強大的制造能力就有機會創造出新的品牌,來獲取更高的市場價值。
中國制造業崛起存在三方面機會
申萬宏源近日發研報稱,從發達國家制造業發展軌跡來看,中國制造業崛起過程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機會。
一是與工業化4.0 有關的智能制造領域;
二是制造業設備租賃行業;
三是制造業有關的職業教育領域。
面對智能制造帶來的廣闊市場空間,以中國忠旺為代表的國內高端制造業企業積極搶占發展制高點。
根據工信部去年發布的智能制造試點通知,將分類開展流程制造、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務等6大重點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