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30% 的消費者相信企業非常認真地對待其個人數據保護問題。
- 58%的消費者擔心其會成為在線數據外泄的受害者。
- 66%的消費者不大可能愿意繼續與泄露財政與高度機密信息的組織交易。
阿姆斯特丹, 2017年1月17日 - (亞太商訊) - 金雅拓是數字安全領域全球領導者,今日發行《2016年資料泄露報告與客戶忠誠度報告》,揭示了消費者將其個人資料保護的責任確定無疑地交付給持有其資料的組織手上--而并非其自身。
根據來自澳大利亞、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法國、德國、俄羅斯、阿聯酋、沙特阿拉伯、印度、日本、英國和美國的9000名消費者調查結果顯示,70%保護和保證客戶資料安全的責任歸于企業,只有30% 的責任歸于客戶自身。然而,少于1/3(29%)的消費者相信企業非常認真地對待其個人數據保護問題,其帶來的后果是消費者逐漸開始擔心其資料被盜,58%的消費者相信未來會發生此情況。自從2013年身份盜竊成為數據泄露的主要類型并在數據泄露中占有64%的比例時,超過48億的資料記錄外泄[1]。
消費者可見最多風險的地方
盡管逐漸意識到線上帶來的威脅,僅1/10(11%)的消費者相信應用程序和網站沒有帶來威脅,且其未改變行為的結果是:
- 盡管59%消費者相信其網絡造成一定的風險,80%消費者仍使用社交媒體
- 34%消費者相信其易受到網絡罪犯攻擊,仍有87%消費者使用網上或手機銀行
- 消費者很有可能在黑色星期五和圣誕節之類的商業繁忙時期在線購物(在線增長2%與線下減少-2%相對),盡管21%的人承認在此期間會增加網絡犯罪的威脅。
消費者對數據泄露的態度
接近6/10 (58%)的消費者相信在某種程度上其會成為泄露的受害者,組織需要為此類事件發生做好業務受損的準備。目前使用以下程序的大部分消費者中, 60% 的消費者聲稱停止使用零售商,58%的消費者停止使用銀行或56%的消費者停止使用社交媒體平臺。若遭遇泄露情況,66%的消費者不大可能愿意繼續與泄露其財政與高度機密信息的組織交易。
數據泄露如何影響消費者
研究發現虛假財務信息使用影響了21%的消費者,其他15%的消費者遭遇過個人信息的虛假使用和14% 的消費者遭遇身份盜用。其中超過1/3(36%)的消費者成為欺騙性網站泄露其信息的受害者。次之,點擊欺騙性鏈接(34%)和釣魚式攻擊(33%)成為消費者資料泄露的最常見方法。為將責任歸咎于組織之手,超過1/4(27%)的消費者將資料泄露歸因于企業數據安全解決方案的失敗。
保密措施的缺失影響消費者信心
消費者信心不足可能源于交易中未實施強有力的安全措施。在網上銀行,密碼仍然是最常見的認證方法—84%用于線上認證,82%用于手機銀行認證,即將成為最高級及更先進的交易安全方式是兩者均用(分別是50%和48%)。類似雙因素身份認證(43%線上和42%手機)和數據加密(31%線上和27%手機)的解決方案已落后于上述方式。
零售空間中可見類似結果,僅25%使用零售賬號的受訪者要求雙因素認證用于其應用程序和網站,社交媒體中,僅21%受訪者將此認證方式用于所有平臺。所有受訪者中僅16%承認其對數據加密的定義和操作有完整的理解。
金雅拓數據保護首席技術官杰森·哈特說:“當提到安全問題,消費者明確地作出決定,為承擔風險做好準備,但其不能將出錯的任何事責任歸咎于交易,”,“現代消費者希望一切都是便利的,其希望企業能提供便利,又希望企業能保護其資料安全。對即將來臨的消費者起訴企業的威脅,需要一個教育的過程清楚展示給消費者保護其資料的步驟。實施和培養雙因素身份驗證和加密解決方案的先進協議時,應展示給消費者其個人資料保護正予以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