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社會,也會深刻地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在“互聯網+”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樹立“互聯網+”思維,充分運用互聯網來創新社會治理,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通過“互聯網+”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可以不受時間、地點、人員數量的限制,向政府部門表達各自的利益訴求。而社會管理部門可以通過互聯網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調節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公眾普及法律知識,推動全民守法,促使社會公眾懂得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讓法治成為人民群眾的信仰。通過互聯網曝光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形成威懾力,規范社會行為。建立基于互聯網的網格化、可視化社會管理平臺,明確責任范圍,提高社會管理效率。建立基于互聯網的“一站式”基層綜合服務平臺,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降低行政成本,減輕基層公務員勞動強度。
通過“互聯網+”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當其遭遇信任危機時,需要及時通過互聯網公開網民關注的信息、回應網民關切,重新獲得網民的信任。需要及時地向社會公眾及相關利益者公開資金來源及使用情況,提高社會組織運轉的透明度。社會組織透明度越高,就越容易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相關利益者的支持,促進社會組織公平競爭,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此外,還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動員、救援等方面的作用,通過互聯網集聚正能量,應對災通過“互聯網+”創新社會矛盾預防化解體制機制。把互聯網和群眾路線相結合,借鑒新加坡設立民情聯系組的成功經驗,建立聯系群眾的互聯網平臺,形成“互聯網+群眾路線”模式,引導人民群眾充分有序地表達訴求、反映問題,以便黨政部門有針對性地調解、處理和化解社會矛盾,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建立社會輿情監測系統,開展社會輿情大數據分析,做好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進一步推動政府部門和公檢法司部門通過互聯網公開行政執法和司法信息,強化社會監督,及時糾正不作為、亂作為現象。推行網上信訪,拓寬信訪渠道,讓訪民及時表達訴求,反映問題。
通過“互聯網+”健全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制定和實施“互聯網+公共安全”行動計劃,把“互聯網+食品安全”“互聯網+安全生產”“互聯網+防災減災”“互聯網+公安”“互聯網+維穩”等納入其中。
互聯網對提高現實社會治理水平作用巨大,而互聯網本身也需要進行治理。為此,需要進一步提升互聯網治理水平。嚴厲打擊各類涉網違法犯罪活動,保障網民的合法權益。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弘揚正能量,讓網絡空間清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