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過“百歲”的新概念
電磁發射火箭屬于不折不扣的“新概念”運載器,但這一概念的起源較早,已經有百余年的歷史。
這個“新概念”的理論依據其實非常有趣:當電流通過磁場時,產生同電流和磁場成垂直方向的力,該力將會使得位于磁場中的帶電物體加速向前運動,帶電物體可以是彈丸、炮彈、導彈、火箭、衛星、飛機等。
自從荷蘭物理學家在1895 年提出這個理論以來,人類一直在開展電磁發射技術研究,提出了用電磁力發射物體的設想,研究較多的是用電磁力發射炮彈和飛機。
當前,電磁炮正朝著工程實用化邁進。與傳統火炮相比,電磁炮反應快、初速度大、射程遠、殺傷能力強。電磁彈射飛機已經在美國最新的福特號航空母艦上實現了應用。
相比于電磁炮、航母電磁彈射器,電磁發射技術應用于運載火箭的研究則要“遜色”不少,主要原因之一是電磁發射火箭太“費力”了。
舉例來說,艦載飛機的重量約30噸左右,彈射速度不超過100 米/秒。然而只彈射這點重量、達到這樣的速度就已經讓人傷透腦筋,更何況用更高的速度彈射較大規模的火箭了。所以,國內外在電磁發射運載火箭方面的研究還停留在設想或探索階段,尚未進入實質性的技術攻關階段。
電磁發射火箭很“討喜”
從嚴格意義上說,使用電磁發射火箭的“奇思妙想”,早在19 世紀末就已經在科幻小說作家們的腦海中成形了。
1897 年的科幻小說《往金星的旅程》就出現了一種電子槍,利用大量線圈在適當的時間改變磁性來向太空發射飛船。
1950年,被稱為20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的阿瑟·克拉克就撰寫論文提出設想,使用超長距離的電磁彈射軌道來發射火箭。我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則在其小說《地球大炮》中幻想了一種穿透地心,由地球巨大電磁場來驅動的超級太空大炮,不使用任何能源就可以不間斷地持續向太空發射物體。
不過,電磁發射火箭走入科學研究還是近30年的事情。美國、德國的相關研究機構提出過電磁發射火箭的方案設想,國內也有學者開展過跟蹤研究。
上世紀90 年代,美國提出了“磁升運器”方案,即在山體內建造一條真空管道,管道內鋪設電磁發射軌道,管道出口處位于3~4 公里高的山頂。運載器在電磁發射軌道上被加速,在真空管道出口處與運載滑車分離,依靠火箭發動機入軌,運載滑車減速靜止并返回至起點處,準備下一次發射。
2010 年,美國宇航局設想修建一條3.2公里長的電磁軌道,將運載器以10 倍聲速的速度彈射至空中,運載器啟動超燃沖壓發動機,將有效載荷送入軌道。也許你無法想象,該電磁發射系統所需電力可供一座小城鎮使用。
21世紀初,德國空氣動力學會也提出過電磁輔助發射低軌道航天器的方案,用于快速發射近地軌道皮星和納星。
總的來說,國內外在電磁發射火箭方面的研究還停留在設想和探索階段,尚未進行實質性的技術攻關研究。但電磁發射軌道的諸多優勢讓其顯得很“討喜”。比如,電磁發射軌道可以作為火箭的“第一級”,有效減小火箭的質量;每天可以發射多次等。
縱使深愛,想要擁有卻不易
電磁發射火箭是利用電磁力對運載火箭進行加速,從而為火箭提供較大的起飛初速,減少火箭自身入軌的能量消耗,降低運載火箭規?;蛘咛岣哂行лd荷入軌質量。這意味著,經過電磁軌道助推后,“小馬”可以拉“大車”了。
采用電磁軌道來發射運載火箭,在火箭起飛初速的選擇上基本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直接將物體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上,從而發射到太空中;第二類是將火箭發射到一定速度(但遠沒有達到第一宇宙速度),然后火箭在空中點火,逐漸進入太空。
在濃密的大氣中,以第一宇宙速度高速飛行的物體存在巨大的空氣阻力,速度越大,阻力就越大,還要面臨高速摩擦的氣動熱以及大氣動過載下的結構承載問題。因此,雖然有專家對直接將物體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情有獨鐘,但由于投資和工程實踐上的巨大困難,第二類方式是一個相對優化的選擇。
由于運載火箭的規模大,彈射速度有一定的要求,所以縱使人們有一萬個愛電磁發射技術的理由,也要翻越兩座“大山”才可抵達。
第一座“大山”是技術問題。在電磁軌道方面,需要攻克大功率、大容量脈沖電源技術,高速大功率直線電機技術等;在運載火箭方面,需要適應大過載,高速飛行引起的惡劣氣動力熱環境和載荷環境,以及復雜的電磁環境。
第二座“大山”是應用問題,比如,需要解決好投入與產出問題。由于電磁軌道有數公里長,儲能系統能量需求大、功率高,整個電磁發射系統建設費用巨大。據美國研究估算,電磁發射系統的建設費用需百億元,少量的運載發射頻率很難分攤巨額的設備費用投入,只有大批量的發射才劃算。(吳勝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