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初,魅族宣布調漲魅藍Note 5售價。此后,小米等國產手機品牌廠商也紛紛效仿魅族的做法,陸續調漲手機價格,從而揭開了2017年國產智能手機漲價潮的序幕。
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咨詢分析師吳雅婷認為,到今年年底,國產品牌智能手機平均售價將從2016年的1700元漲至2000元。
主因——關鍵零組件價格居高不下
魅族官方此前表示,之所以調漲產品價格,主要是因為產品元器件價格不斷上漲和匯率因素導致魅藍Note 5的BOM成本超出當時產品定義的范圍,智能手機市場價格競爭導致熱門產品溢價也影響了用戶購買體驗,因此,綜合成本壓力和市場溢價等因素,故作出了調漲價格的決定。
事實上,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以DRAM、NAND Flash、以及AMOLED等為主的智能手機關鍵零組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存儲器市場供不應求的態勢一直未得到緩和,成為導致智能手機漲價潮的直接因素。
隨著智能手機市場逐漸飽和,各大廠商在軟件平臺難以尋求差異化的情況下,紛紛將目光放在了硬件產品的升級,手機屏幕尺寸、CPU規格、攝像頭參數等一再創下新高,而存儲容量的飆升無疑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可以說,目前,4GB內存已經成為了智能手機產品的標配,而行動式NAND Flash的主流搭載容量也已經從此前的32GB/64GB提升至64GB/128GB,甚至在向更高容量的存儲方向發展。
此外,由于受到蘋果等品牌廠商的青睞,2016年手機面板的需求與產能也同步增長,其中全球AMOLED手機在整體市場的出貨占比為23.8%,LTPS手機出貨比重達31.5%。
根源——半導體產業“缺芯”之痛
無論是存儲器價格居高不下,還是面板價格上漲,歸根結底,智能手機產品價格調漲的根本原因還是中國在半導體自主研發方面的落后。
此前武漢國際光電子博覽會上的數據顯示,全球有70%左右的智能手機均產自中國,但自主芯片卻不到3%。
海關統計的數據也顯示,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為2270.7億美元,同比下降1.2%,進口數量為3425.5億塊,增長9.1%;出口金額為613.8億美元,同比下降11.1%,出口數量1810.1億塊,同比下降1%,貿易逆差達到1656.9億美元。
為了擺脫“缺芯”困境,近兩年半導體產業自主研發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大力推進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對存儲器產業的發展更是不遺余力。
目前中國新建的12英寸晶圓生產線為26條,占全球計劃建設的12英寸生產線的42%,全部建成后,中國的全部產能將達到110萬片/月,其中用于存儲器芯片的產能為65萬片/月,本地企業的產能為32萬片/月。
除了以NOR Flash為主營業務的兆易創新之外,包括長江存儲、福建晉華、合肥長鑫、以及紫光南京等都將目標鎖定在DRAM、NAND Flash等存儲器產品上,且這些晶圓廠預計都將在2018年下半年陸續投產。
不過這些看似大手筆的投資建廠,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而言其實是遠遠不夠的。
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所長魏少軍曾在“中國產業和技術投資論壇”上指出,全國每年用于集成電路產業研發的總投入還不到45億美元(即少于300億元人民幣),僅占全行業銷售額的6.7%,甚至還不到英特爾一家公司一年研發投入的50%。
所以,國產智能手機廠商調漲價格或是產業鏈上游漲價造成的必然結果,而要想再次回到產品“高規低賣”的發展趨勢,當務之急就是加強半導體芯片的自主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