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云計算、大數據、車聯網等新產業的崛起,信息安全已經成為影響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作為信息安全的基石,集成電路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近年來,在國家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布局集成電路產業的效果也逐漸凸顯。
產業規模、技術水平明顯提升
自《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發布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即“大基金”)成立以來,各地方基金、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等更加關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產業融資困難問題得到初步緩解,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市場規模和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產業結構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調整和優化。
據中國高端芯片聯盟理事長、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丁文武4月10日在“第一屆中國高端芯片高峰論壇”上介紹,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到4335.5億元,同比增長20.1%,遠高于全球1.1%的增長速度。
其中設計、制造和封測的銷售額分別為1644.3億元(同比增長24.1%)、1126.9億元(同比增長25.1%)和1564.3億元(13.0%)。
此外,丁文武指出,中國集成電路在技術領域的持續提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設計領域,16納米先進設計芯片占比進一步增加,SoC設計能力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制造領域,32/28納米工藝實現規模量產,16/14納米研發取得階段性進展;
封測領域,3D、系統級、晶圓級先進封裝加快布局,中高端封裝占比提升至30%;
裝備材料領域,關鍵裝備和材料進入國內外生產線,部分細分領域進入全球前列。
高端芯片領域挑戰待解決
作為集成電路產業的新進入者,中國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成績確實值得欣慰。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廠商與國際廠商之間依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尤其是高端芯片領域,更是面臨著諸多挑戰。
在上海兆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副總裁傅城看來,當前,中國發展高端芯片產業主要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挑戰:
1)國產CPU設計業仍然是國際行業標準的跟隨者;2)核心技術突破有限,僅有極少數企業具備關鍵IP核的設計能力;3)設計研發投入不足,例如核高基專項每年的研發投入還不及英特爾年研發費用的8%;4)產業生態規模有限,龍頭企業示范作用待提升;5)人才團隊短缺;6)產品推廣應用規模有限。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彭紅兵也指出,目前,中國集成電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現狀還沒有根本改變,產業還處于中低端水平,高端芯片產品主要依賴進口,嚴重影響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國家安全。
那么,面對發展高端芯片領域的重重困難,中國該如何應對和改善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過于“對癥下藥”,對此,傅城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建議。
例如,針對行業標準問題,傅城認為,可以利用市場吸引行業標準組織本土化,發揮高端芯片聯盟中龍頭企業的優勢,從而積極參與或主導相關的本土化組織。
而統籌發展基金,加大研發投入則是解決核心技術和設計研發投入不足的有效途徑。
通過規范、落實相關產業投資基金,建立和擴大更多、更有效的投資渠道,在高端芯片聯盟的領導作用下,推動資金導入研發環節,加快突破核心技術。
此外,通過推動聯盟內外企業之間的合作,聯動上下游產業鏈,共同管理營造開放的國產通用CPU生態,塑造開放生態對于發展高端芯片產業也是十分重要的的。
至于人才團隊短缺的問題,則需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推動相關學科分類調整,彌補人才缺口。
最后在產品推廣應用規模問題方面,傅城指出,可以擴大應用推廣,協助企業加速產品應用推廣,擴大應用規模,幫助企業實現良性循環。
總而言之,中國要想進一步做大做強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高端芯片將是必然趨勢。在此過程中,需要政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及研究院所等相關單位的通力協作,實現集成電路產業之間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