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用于大規模生產昂貴電路的新型「復制/貼上」方法,在制造上覆石墨稀的「供體」晶圓后,采用「沉積-剝離」的方式,降低電路與下層晶圓的成本。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最近發明了一種用于大規模生產昂貴電路的新型「復制/貼上」(copy/paste)方法。 這項技術是在制造上覆石墨稀的「供體」(donor)晶圓后,采用「沉積-剝離」(復制/貼上)的方式,從而降低電路與下層晶圓的成本。
該技術能有助于制造商以較簡單且低成本的方式,結合硅(Si)以及諸如用于晶體管管信道的砷化鎵(GaAs)等昂貴材料。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Jeehwan Kim表示,「我們利用了石墨烯的強度及其潤滑的特質,而非其電氣性能,因而可制造昂貴材料的極薄電路,從而大幅降低使用特殊材料的總成本。 」
例如,目前,英特爾(Intel)、IBM等許多制造商正致力于硅晶圓上生長GaAs晶體管信道,但由于硅與GaAs之間的晶格無法匹配,終究無法達到高質量的結果。 然而,據Kim表示,采用遠程外延的方式,能夠分別從石墨烯頂部供體晶圓剝離的GaAs薄層上制造這些GaAs信道,并接合于硅晶圓上,而不至于造成任何晶格不匹配的問題。
研究人員利用僅沉積單原子層厚的石墨烯單層方式,形成了供體晶圓。 由于石墨烯接合至供體晶圓頂部且「可滑動」,因而可在此堆棧頂部制造昂貴的材料薄層,而又不至于黏在該供體晶圓上。 Kim的研究團隊再從供體晶圓上簡單地剝離昂貴的頂部半導體層,然后移植到低廉的基板(例如硅基板)上。 這種低成本的基板甚至可用芯片中的源極與汲極制圖,然后進行蝕刻而將GaAs信道添加到其他的CMOS電路。 由于不存在晶格不匹配的問題,所取得具有GaAs信道的硅晶晶體管將超越今所用的任何硅信道晶體管。
研究人員在石墨烯上生長發光二極管(LED),剝離后再放置于另一基板上 (來源:MIT)
由于石墨烯比鋼強600倍,而且能與下方供體晶圓緊密地接合,使得這一過程得以不斷地重復,如同用于大規模生產橡膠車輪的鋼模具,有助于石墨烯大量生產結合特殊材料的CMOS晶圓。 這些特殊材料本身還可用于LED、太陽能電池、高功率晶體管或其他組件。 研究團隊宣稱,單供體晶圓采用這種「復制-貼上」的方式目前還沒有次數的限制。
該研究團隊已經實驗證實了采用特殊材料降低成本的可行性,包括GaAs、磷化銦(InP)和磷化鎵(GaP)等特殊材料,他們還將特殊材料的主動層移植到低成本的軟性基板上,成功地制造出LED。
從硅晶圓上剝離鎳薄膜,展現使用2D材料轉換晶圓制程的概念 (來源:Jose-Luis Olivares / MIT)
接下來,研究人員計劃嘗試用于服裝和其他穿戴式材料上的技術,并試圖堆棧多層以創造更復雜的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