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手創建中芯國際被譽為中國的“蓋廠教父”,張汝京的握柄里永遠執著一根權杖,就像他所深信圣經里的故事,先知開紅海,他永遠堅持著要做別人沒做過、而特別艱難的事兒。
離開中芯國際多年后,他另辟了一方舞臺,就在離張江更朝東的臨港園區參與投資成立上海新昇半導體。在人生的另一階段,他更往上游半導體關鍵材料走,未來就連中芯國際也將會轉身成為他的“客戶”。
為實現12吋硅單晶拋光片和硅外延片的國產化,滿足國內晶圓廠12吋擴產的迫切需求,上海新昇半導體當前正在積極擴充產能,半導體人士透露,預計2017年年中,可望實現月產能5萬片12吋硅單晶拋光片的目標。
國內12吋硅片國產一片空白
自2009年起,全球主流的硅片尺寸12吋已逾50%,預計2017 年將占硅片市場需求大于75%的份額。目前中國新建的晶圓代工廠,也大多是12吋新建廠。國內對12吋的硅片需求每年不斷的增加,但在國內生產卻是一片空白。
全球主要的硅片供貨商以日本、德國、美國、韓國以及臺灣地區為主,光是全球最大的五家硅片供貨商就囊括了近95%的12吋硅片市場份額、86%的8吋硅片市場份額。
而大陸集成電路晶圓材料中硅片和硅基材料占材料的比重最大,根據統計近37%左右,大部分都需要依賴進口。也因此去年底,上海新昇采用直拉單晶(CZ)法成功地拉制出第一根大產率的12吋硅晶棒,并公開亮相2016上海工博會時,廣受到各界高度關注。
此一創舉代表12吋硅片研發線(產能1萬片/月)已經貫通,打破了國內晶圓廠對IC上游關鍵材料的依賴,國產供應指日可待。
張汝京: 2020年硅片供不應求壓力大
中芯國際前創始人、上海新昇總經理張汝京日前曾分析道,目前中國半導體發展得不錯,發展也很快,12吋硅片需求量一個月約40萬到50萬片,但絕大部分供應都在海外,三分之二從日本來。
雖然現在國內每月需求只有40萬到50萬片,但估計到2020年,可能達到80萬到100萬片,屆時供不應求的壓力恐怕就更大,張汝京說到。
在國家“十二五”計劃里,希望國內至少能夠生產50%以上的使用量,上海新昇也是列入國家的重大專項之中,受到國家政策極大的支持。政府規劃這個項目要國產化,不僅是要做研發,而且最終得邁入量產。
上海新昇總投資額約68億元人民幣,其中,第一期投資約23億元。上海半導體人士透露,以張汝京為首的技術團隊,計劃在2017年底前完成40-28納米12吋硅片的技術攻關,并要于2018年完成每月15萬片的產能建設目標。
新昇之“芯” 張汝京的東山再起
就在日前,上海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批復了組建上海集成電路裝備材料基金,就在臨港園區設立,基金總規模不低于100億元人民幣,其中半導體上游的關鍵材料就是主要支持之一。
對于張汝京來說,新昇半導體又何嘗不是他東山再起的另一次”新生”。遙想當年他一手創辦中芯國際,歷經草創期大舉建廠,并投入產生DRAM、光伏產業、封裝測試,卻始終未能轉虧為盈,最終還在與臺積電多年官司和解后,導致他黯然離開。
如今的中芯,已走出當年景況,政府再次將重大的項目交在他手上。對張汝京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也是人生這階段一次關鍵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