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德國于漢諾威工業展發表工業4.0概念之后,全世界吹起一陣智能制造的潮流,很多廠商以往低成本的優勢逐漸消失,積極的尋求轉型已成為當務之急。但在一片智慧化的呼聲中,要如何針對自身現行狀況進行適當的規劃與發展,相信是每個企業主都關心的重要議題。
企業智能化是未來的趨勢,然而智能制造如何讓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有以下幾項特性:
一、實時的信息取得與應用:借助新式機臺、傳感器、移動與物聯網設備實時的資料收集與回饋,使企業有能力針對不斷變化的現況進行實時反應與處理。
二、供應鏈信息平臺化串聯:實時快速與客戶及供貨商進行信息串聯溝通,達到彼此的最大合作效益,借助信息的透明化及實時共享,促進互利并創造新的合作模式。
三、智能化設備與工具:經由機器學習或數據建模分析工具,可自主依據現場狀況進行調整與判斷,大幅增加生產與作業流程的自動化程度。
四、整體考慮之決策分析:實時而完整的信息可讓組織間信息透明化,并讓決策者有信息依整體目標作出更好的決策。
智能制造透過強大的信息整合及應用能力,在成本上,有效的管控與自動化達到成本的控制及降低;在質量上,透過實時整合的信息達到質量的持續改善,并利用智慧化設備實時處理現場狀況;在速度上,實時整合供應鏈上下游信息,掌控生產線狀況達成快速出貨;在服務上,借助企業營運能力的增強,提供更高質量與大量訂制化滿足客戶需求。
然而,道阻且長,應如何起始?
現行關于智能制造的探討非常的多,但臺商企業卻普遍裹足不前,主要原因是預期的投資金額太大,中間所涉及的多元專業等因素,都造成了進入障礙。
建議可以就營運流程自動化、供應鏈鏈接、企業創新與數據分析等四個能力面向進行發想,并依據信息搜集、信息分析、產品設計、產品實現等四個角度,探討相關作業是否支持,并依據組織策略方向與現況痛點來規劃與安排優先級,以分階段逐步推行。
雖然此作法通常可以在短期內達成作業流程的優化,但建議整體要朝向營運模式轉型的方向去思考,方有機會邁向新藍海,效益才會長久。
如同所有的重大管理變革一樣,成功的關鍵在于人才。首先,智能制造規劃與執行需要更多跨領域整合的人才,除熟悉企業需求,同時又要能了解相關技術應用,因此,如何獲取與培養此種人才,是邁向智能型企業的關鍵。
另外,機器人應用發展快速,預計將取代更多重復性工作。未來,人才調適及管理將面臨新的挑戰,如何發展數據科學家、學習性機器訓練師等,都是企業需要了解及提早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