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界把視線放得更長遠——如果巨頭們能夠如此輕易地讓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變得一文不值,那么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如果我們集體地、被動地站在反對高通的一邊,那么本案的結果不僅會讓科技界走上寡頭壟斷的道路,也會讓我們很快進入無人創新的尷尬境地。如果是這樣,我們只能眼睜睜地告別當前整個行業快速創新的繁榮。
蘋果與高通的專利戰,是決定創新存亡之戰。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科技巨頭蘋果引發的與高通之間在專利授權許可費及知識產權未來等問題上的訴訟之戰愈演愈烈。眾所周知,這場沖突很大程度上源于蘋果想逃避為其產品所使用的高通專利技術支付授權費。(在此有必要澄清一些背景信息,以便理清本案的詳細細節和時間節點)。
我們更愿意稱這場糾紛為“提線玩偶”大戰,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兩家公司之間日益激烈的沖突主要是通過第三方展開的。所謂第三方,就是指監管機構(例如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以及為蘋果生產iPhone和iPad的代工制造商。從眼下的情況來看,這一策略似乎確實有用:
·蘋果通過監管機構向高通發起訴訟。上述監管機構要么拒絕指控,要么對高通采取行動。
·蘋果通過此前的指控博得監管機構的同情,并基于此直接起訴高通,進一步陳述其訴訟要求并為此做了充足準備。
·緊接著,蘋果拒絕向其代工制造商繼續支付許可費。根據要求,代工制造商必須在案件結束后向高通付款。蘋果涉嫌唆使代工制造商停止支付專利許可費。
實際情況顯然要比這復雜得多,但是簡要來說,以上基本就是這兩大巨頭在2017年上半年的主要戰況。
值得注意的是,與其它手機廠商不同,蘋果并非高通的專利許可方,其代工制造商才是。
最新消息顯示,為應對由蘋果拒絕向其代工制造商支付高通專利許可費用而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高通于5月17日提出訴訟,主要針對一些與爭議相關的代工制造商。簡單來說,這些代工制造商與高通簽署了許可協議,無論它們為誰制造設備和組件,也無論蘋果是否向它們付費,這些制造商都有義務向高通支付所欠款項。
高通發布的新聞稿也闡明了這一訴訟的詳細內容:
2017年5月17日高通在加州南區聯邦地區法院提起訴訟,指控為蘋果公司制造其在全球銷售的iPhone 和iPad的四家制造商——富智康集團有限公司(FIH Mobile Ltd.)和鴻海精密工業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合稱為富士康)、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egatron Corporation)、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Wistron Corporation)和仁寶電腦工業有限公司(Compal Electronics, Inc.)——違反了他們與高通之間的許可協議和其它承諾,并拒絕就使用高通向其許可的技術付費。高通請求法院命令被告向Qualcomm履行其長期以來一直存續的合同義務,并同時向法院請求了確認性救濟措施和損害賠償。
在我們看來,高通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去偽存真:從大量的報道中顯現的紅色行業警報
蘋果的策略不但聰明而且陰險。除了訴訟和控告之外,其公關手段到目前為止也非常有效。我們注意到,相當一部分的科技記者從一開始,似乎就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套用了對蘋果有利的新聞稿。再加上多年來蘋果有效的品牌營銷及出色的產品營銷,也使其普遍受到偏袒,所以最終大家看到的報道多是非常片面的。這些報道通過篩選對其有利的結論、選擇性地忽視充滿矛盾的地方而偏向了蘋果,這對韜光養晦的高通來說實在不算友好。
幸運的是,我們既沒有截稿時間,也不會為了點擊率而刻意去追求獨家報道。我們是分析師,我們僅做客觀分析。我們會去進行研究、深入挖掘信息,而不是急于下結論,或是在未核實的情況下就去復制粘貼企業一方發布的消息。盡管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資深果粉,但是我們會從事實出發,而不會讓這種情結影響到我們的分析。
例如:當我們看到美國聯邦貿易委員將對高通提出反壟斷指控作為證明高通是過錯方的“證據”時,率先映入我們腦海的是這一指控缺乏后續證據支持。首先,這項控訴似乎不太能站得住腳,聯邦貿易委員會并不能在法庭上證明其大部分指控(如果有的話)。其次,在聯邦貿易委員會委員Maureen Ohlhausen提出的異議聲明中,她簡明扼要地指出在聯邦貿易委員會這一站不住腳的指控中存在關鍵破綻。我們強烈推薦大家都去讀一讀她的這份聲明。第三,只是基于聯邦貿易委員會提交的指控就推定高通“有罪”,這顯然是有問題的,特別是在聯邦貿易委員會的論據明顯漏洞百出的前提下。
以下援引Ohlhausen委員的聲明:
“我并不是因為委員會反對我的投票、批準訴訟而撰寫了這份異議聲明。異議聲明政策反映了幾項原則,即它維護該機構所承擔使命的完整性、認可理性的思維可以和而不同,也支持那些為消費者利益而提起訴訟的聯邦貿易委員會工作人員。我罕有地提筆寫下這份聲明,是為了能夠避免讓他人覺得我不認可這項指控的責任原理。我不會輕易背離那幾項原則。
“然而,在委員會以2對1的票數通過起訴高通的決定時,我所面臨的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形勢:一項基于不完善法律理論(包括獨立的第五節)的執法訴訟缺乏經濟考量和證據支持,而且這一法律理論還是在新總統上任前夕提交并剛剛頒布的。這個執法訴訟將逐漸削弱美國在亞洲和全球對知識產權的捍衛。這些極端的情形迫使我站出來表達反對意見。”閱讀她的完整聲明。
蘋果利用聯邦貿易委員會的指控來支撐其對高通起訴這一行為的正當性,也未免太懶了。任何愿意稍微花點時間瀏覽一下這位Ohlhausen委員異議聲明的人都明白這一點。
此外,蘋果在2017年1月21日發表的對高通的訴訟聲明,應該讓包括記者在內的、那些了解高通為何捍衛知識產權和專利技術的行業各方帶來一些警示。尤其是“多年來,高通公司不公平地堅持對與其無關的技術收取專利使用費”這句話。
事實上并非如此。多年來,高通公司一直本著公平原則,基于那些真正由它們帶入市場的技術收取專利使用費。如果有誰在這個問題上顛倒是非,那簡直太荒謬了。比如說“蘋果創新的獨特功能(例如TouchID、高級顯示屏和攝像頭等)越多,高通毫無理由收取的費用就越多、蘋果資助這些創新的成本也就越來越昂貴。”
抽絲剝繭地來看:首先,蘋果“獨特的功能(例如TouchID、高級顯示屏和攝像頭)”確實非常出色,但是這些功能較之于高通簽署的知識產權使用協議并無實質意義(如果沒有高通的這些知識產權,iPhone根本就不能像現在這樣正常運行——充其量是個MP3---無論它有多少獨特功能)。高通并未向蘋果收取其自主創新和獨特功能部分的費用,而是向其代工制造商收取許可使用高通創新技術部分的專利費。如果沒有高通的這些創新技術,iPhone和它那些獨特的功能從一開始就不會存在。這是有很大差別的。
其次,“高通毫無理由地收取更多費用”這一說法更是荒謬,因為高通的知識產權就像蘋果的知識產權一樣,是正當有效的:高通有明確的“理由”向授權制造商收費,實在無法想象,這世界上還有誰不明白這么簡單的道理,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對一些記者和科技行業的權威人士未能意識到蘋果主要觀點的錯誤前提而感到困惑。雖然我們鼓勵自己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但這其實很難,因為很少有人能夠如此仔細地推敲著思考問題。在文章付印之前,只需多花幾分鐘時間來進行一些核實,就應該能看出這個爭議中最明顯的缺陷,即使是那些最迫不及待發新聞的記者也會停下來思考一下。對我們來說,對這項爭議的細節看得越透,就越覺得它看上去像一個標準的“敲詐勒索”。
把視線放得更長遠:如果巨頭們能夠如此輕易地讓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變得一文不值,那么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
我們必須都領會到一個更核心的問題——這場斗爭其實并不是單獨針對高通。當然,雖然現在是針對高通,但從長遠來看,它事關我們是否能坐視擁有足夠權勢的公司侵蝕其競爭對手和其它廠商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乃至操控整個體系,無需在公平市場競爭中獲得出色表現就能隨意地把競爭對手排擠出去。
正如Futurum公司首席分析師Daniel Newman所指出的:“如果企業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單方面決定某份合同的價值、創新技術的價值、研發的價值、以及為此付出的代價,那么用什么來激勵那些新興的、積極進取的企業對研發進行大量投入呢?”在蘋果和Qualcomm的官司之上,這才是這場爭議的真正意義所在,這也是為何理性討論這場爭議如此重要。
事實上,那些花費了數十億美元用于發展創新和知識產權的公司理應有權保護其投資。蘋果曾多次表示,出于一系列正當理由,他們有必要對其知識產權進行嚴格保護。這種理念適用于所有公司,不單是蘋果。史蒂夫·喬布斯本人就在HTC試圖免費使用蘋果知識產權時提到這一點,而蘋果現在似乎正試圖免費使用高通的知識產權。
當時喬布斯是這么說的: “我們要么坐視競爭對手盜取我們獲得的專利發明,要么就做點兒什么。我們決定對其采取行動。我們認為競爭是有益的,然而競爭對手應開發自己的原創技術,而不是盜取我們的。”
喬布斯這段話以及其背后的道理現在同樣擲地有聲。盡管具有諷刺意味,但是我們還應尤其小心,因為不容忽視的是,本案仍有可能成為一項新的法律先例。
在沒有做功課、不確保自己是否任人擺布地去相信不全面又可疑的故事的情況下,如果我們集體地、被動地站在反對高通的一邊,那么本案的結果不僅會讓科技界走上寡頭壟斷的道路,也會讓我們很快進入無人創新的尷尬境地。如果是這樣,我們只能眼睜睜地告別當前整個行業快速創新的繁榮,尤其是與無線網絡、移動和物聯網相關的創新技術。
隨著蘋果與高通爭議的升溫,這場糾紛也蔓延至更多第三方、甚至科技界的其它領域。我們團隊也會隨之發表更多評論和分析。與此同時,我們要保持警惕并切記:在得出任何結論之前都要對你讀到的內容進行核實。其中的利害關系比我們所看見的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