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的工業革命證明,制造業是一個國家能否強盛的基礎,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于是在這個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正在重塑之際,我國政府順勢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力爭通過三十年,把中國建設為世界制造發展的制造強國。
根據《經濟參考網》的報道,我國的制造產業目前具備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附加值不高、能源消耗大和污染嚴重等缺點。要如期實現升級,中國制造商需要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與國際先進廠商合作,投入到智能制造升級當中。現在正在大興土木建設的集成電路產業也是當中一個焦點。
日前,合肥通富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和英飛凌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簽署的“智能制造戰略合作協議”是典型的與先進合作范例。
英飛凌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裁蘇華博士(左)和通富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石磊(右)代表雙方簽約
集成電路后道封測亟需“智造”
集成電路產業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要點,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在集成電路制造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明顯。
從集成電路產業鏈上看,一個芯片從概念到最后量產,需要經過多個步驟,最后的制造和封測是產品能否順利交付的關鍵。但根據生產特點,國內的封測產品線是“智造”升級的重點。
英飛凌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裁蘇華博士表示,從集成電路的制造上看,前道晶圓廠的模式是不可以復制的,因為這部分不但投資巨大,且從工業發展上看,可能已經達到了“工業6.0”的水平。但是后道的封裝測試則是可以復制的。
“月產十萬片在前道是比較大的產量了。但在是后道,一片晶圓會切成5000,甚至上萬顆芯片,那么十萬片晶圓最終會變成10億顆芯片。這么大批量的生產,中間如果出了任何差錯,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這就是為什么后道封測需要制造升級”,通富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石磊先生補充說。
英飛凌科技有限公司全球半導體后道工廠整合資深總監張永政博士也指出,工廠里面包括人、客戶、訂單和本身工藝在內的變力是成千上萬的,這些因素一直都在變化。在傳統的制造,我們的監控方式是先看是否出問題,再跟進糾正,但這在投資額巨大的半導體領域是行不通的。我們需要每一秒鐘都要知道工廠發生了什么問題,且立刻控制。如果你在一天或者多天以后發現,再加以控制,你就會發現一切都遲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智能制造。這對后道封測工廠影響更是明顯,因為當中涉及了多種的材料、機臺的調試和排產等問題。
從公開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出,自從2014年開始,中國大陸全力進攻半導體封測產業,其中長電科技主導收購了星科金朋;華天科技收購了美國 FCI;通富微電收購了蘇州AMD和馬來西亞檳城AMD各85%股權;同方國芯認購臺灣力成和南茂增發股份后獲得兩家公司各25%股份。中國大陸的封測行業率先躋身全球集成電路產業鏈分工,充分享受全球半導體行業增長帶來的行業紅利。
根據Wind的數據顯示,包括長電科技、華天科技和通富微電在內的大陸三強的銷售額在2016年合計達到280億。因此如何推動中國后道封測“智造”升級,跟上國際先進步伐,成為中國封測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英飛凌“工業4.0”升級卓有成效
脫胎于德國西門子半導體部門的英飛凌是一個全球領先的半導體科技供應商。作為一個最早加入“工業4.0”的IDM,英飛凌既是底層架構師,也是實踐者,他們在其晶圓廠和后道封測廠踐行了“工業4.0”指導下的制造。
所謂“工業4.0”是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繪了制造業的未來愿景,提出繼蒸汽機的應用(工業1.0)、規模化生產的電氣時代(工業2.0)和電子信息技術(工業3.0)等三次工業革命后,人類將迎來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工業4.0”可以說是工業領域內的物聯網(IoT)。材料、產品、機器和運輸系統都裝配有高度現代化的信息收集、識別和通訊技術,彼此之間能夠互動,且能與人員進行互動。整個價值制造鏈已數字化聯網,能夠不斷地提供海量數據并對自身進行優化。生產過程變得更快,更高效以及更靈活。今天,我們正處在這個時代的發展開端。
英飛凌在其無錫后道工廠非常好的踐行了“工業4.0”。
據介紹,英飛凌后道工廠集成自主研發并推出了“BEAR (Backend Automation Roadmap)”(后道工廠自動化藍圖)項目。作為英飛凌全球后道的試點,英飛凌無錫后道工廠2014年開始實施的BEAR項目已經在“智能制造”和“零缺陷制造”上初見成效。
以生產執行管理系統(MES)為核心的BEAR項目,將物聯網技術用于智能卡后道智能制造的縱向集成,通過有線以太網、無線網絡、傳感器或設備自身標準接口等物聯網技術收集生產過程數據、設備狀態數據和報警信息,實現可視化管理并與MES的系統數據相整合提高資源效能,
BEAR從根本上統一并改變了英飛凌后道生產線控制系統,通過標準化工作組織和工作模式,自動化和智能化從根本上減少了“人為因素”對產品制程的干預,提升了制程管控效果和產品質量。同時BEAR可以對整個制造流程進行數據采集,為大數據分析(Big data analysis)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基于先進流程控制的APC大數據應用已經在設備的維護預測、設備的性能改善和產品的實時質量控制、質量預警初見成效。
目前無錫通過BEAR五年藍圖規劃項目(BEAR 2020),以“工業4.0”為框架逐步實現全方位的系統與設備的智能互聯,使設備和設備之間能夠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讓機器實現自主智能管理,實時調度保證生產的流暢性,提高生產效率。通過項目實施,未來將打造成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制造模式,從而在不久的將來全面實現“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和“智能物流”
助力合肥通富微電走向新時代
自1995年進入中國以來,英飛凌一直深耕中國市場,他們在中國建立了涵蓋研發、生產、銷售、市場、技術支持等在內的完整的產業鏈,并在銷售、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方面與國內領先的企業、高等院校開展了深入的合作。在“工業4.0”新時代,英飛凌深刻理解了“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要求,為中國企業的產業升級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日前與合肥通富微電簽署的“智能制造戰略合作協議”就是一個具體表現。
英飛凌科技有限公司全球半導體后道工廠整合資深總監張永政博士告訴半導體行業觀察記者,中國信息化能力非常強,但是中國智能制造能力有所不足。英飛凌會將其在半導體領域積累的二十多年智能制造方法,傳授給合肥通富微電,助力其實現“中國制造2025”目標。具體做法就是先跟通富針對智能制造的能力做一個評估,然后給后者分享智能制造的幾個實施方向,這首先會從智能制造管理方法做起。在智能制造管理方法提完以后,英飛凌會導入應該要支撐的自動化。
張永政博士進一步指出,在實際實施的項目上,制造的績效通常會分成幾個:生產力、生產周期、按時交付和質量,英飛凌會根據這幾個項目的績效管理方法來做評估,而這幾個都是制造的管理方法。因此英飛凌做的并不是去工廠安裝一個機器,而是傳授智能制造的管理方法。
“我們是從智能制造方法的評估、績效評估,智能制造方法的引進,最后做到智能制造的自動化”,張永政博士強調。
具體下來,就是關注到人(Man)、機(Machine)、料(Material)、法(Method),也就是智能工廠的“4M法則”。
人,即是指通過自動檢查培訓和認證,確保合格人員操作機器并追蹤;機,是指通過設備狀態的自動監控、工裝夾具的匹配檢驗和基于產品的參數自動調整,確保利用率和柔性;料,是指100%物料使用追蹤和高效利用;法,是指基于工作模式和組織,例如產品的制程程序的自動下載和參數調整,減少人為失誤。
“人機料法”四大要素通過BEAR系統實現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對話,從而實現智能生產控制。這是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核心要素,整個生產制造都是圍繞著它們展開的。事實上,“工業4.0”的要點之一正是對操作員、機器、生產材料和工藝制程這四大要素進行資源優化和合理利用。
在問到為什么會選擇通富微電作為合作伙伴時。英飛凌大中華區總裁蘇華博士表示,有幾方面的原因,主要一點是英飛凌和通富微電合作很久了,德國公司在選擇中國合作伙伴的時候有各種各樣的考量,包括文化、互相之間的信任度等等。
“我們合作的關系超過了十年,也積累了良好的合作基礎”,蘇華博士強調。
通富微電是中國前三大IC封測企業,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制造商有一半以上都是通富微電的客戶。作為中國半導體制造行業的領軍企業,通過這次與英飛凌的合作,相信通富微電在制造管理等多個方面上會獲得很大的提升。
“英飛凌除了幫助通富微電等中國企業實現“中國制造2025”目標,踐行其“與中國共贏”戰略的第一步外,之后還會推動幫助中國客戶走向世界、積極參與中國新興市場的發展以及積極搭建本土生態圈等“與中國共贏”戰略舉措的實施,為中國企業做一些貢獻”,蘇華博士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