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信息被業界公認是對未來世界科學產生重大影響的革命性技術,中美等大國均投入巨大資源參與到這場未來之戰。
今年6月,科技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列出了“十三五”期間重大科技項目,其中就包括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
阿里集團首席通信科學家謝崇進博士近日對外公布了阿里量子通信技術的發展規劃。
按照馬云此前宣布的“NASA”計劃,阿里目前正在為20年后儲備核心科技,以實現換道超車,服務全球20億人,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量子信息正是“NASA”計劃中正在儲備的核心科技之一。
其實在2013年阿里巴巴就開始對量子通信進行深入研究,2015年中完成量子傳送門的開發。同年,阿里與中科院成立量子計算實驗室,此舉不僅是亞洲范圍內首個量子計算研究中心,也讓阿里成為首個大力投入量子信息科學的中國科技公司。
科學界一直認為量子通信的商用發展,比量子計算機來的更快,事實也確實如此。
據謝崇進介紹,量子通信的密鑰是在量子信道(光纖或自由空間,如衛星或者浮空平臺)中,采用光量子疊加態承載共享密鑰,根據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和量子不可克隆原理,可實現密鑰的無條件安全分發,理論上保證信息的絕對安全。
量子不可克隆原理使得量子密鑰傳送到對方過程中不被竊取,即使被竊取,量子就會“自毀”,并告知使用者,用此密鑰進行信息加密從而保證信息的安全。
2013年至今,阿里在量子通信技術上產出了數十項專利,包括QKD(量子密鑰分配)的算法實現、系統架構,QKD和云計算結合的應用,量子通信云服務,以及量子通信和可信計算的結合等方面。
上述科學難題在全球范圍內都是挑戰,謝崇進認為阿里的量子通信團隊在解決這些科學難題時是走進了一個無人區。
阿里巴巴資深專家石犀表示,阿里最終將量子加密技術和云計算進行了有機結合,形成密鑰資源池,以普惠資源通過阿里云提供給用戶使用,從而彈性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石犀認為,量子通信的社會價值更加廣泛,不僅可用于軍事、國防等國家級保密領域,還可用于金融、數據中心、物聯網、區塊鏈等國民經濟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