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科技創新已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支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戰略。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強調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多年來,國網公司圍繞“建設世界一流電網、國際一流企業”的戰略目標,始終把科技進步作為公司和電網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堅定地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公司和電網發展方式、提升公司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在“一流四大”戰略的指引下,公司構建了包含直屬科研和產業單位、省屬科研機構、海外研發機構及外部科技資源在內的科技創新組織體系,不斷強化資源統籌配置,強化成果轉化與應用,強化人才培養和激勵,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在特高壓、大電網、新能源、智能電網等關鍵領域實現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
科技創新體系的逐步完善為國網公司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二五”期間,國網公司科技創新屢創佳績,在眾多技術領域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
在特高壓技術方面,“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斬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高壓直流斷路器關鍵技術、大電網規劃與運行控制技術重大專項研究等多項技術取得突破。
在智能電網方面,投運的浙江舟山五端柔性直流、廈門柔性直流輸電科技示范工程,堪稱中國引領的世界典范。
在標準制定方面,國網公司在國際電工市場的話語權大大提升,在特高壓、智能電網、新能源并網、資產全壽命等領域的標準體系建設均有杰出貢獻。
創新驅動工程,工程孕育創新。“十二五”期間,國網公司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搭建基于技術市場的科技成果內外部轉化平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意識,深化創新成果在工程中的應用,充分釋放出“第一生產力”的能量。1250平方毫米大截面導線、特高壓自耦變壓器、特高壓直流電子式互感器等一系列裝備在工程中成功應用,推動特高壓工程不斷創新升級。而特高壓技術的創新和進步,不僅在逐步改變能源、電力和電網發展方式,更有力促進了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帶動裝備制造產業升級。僅以許繼集團為例,其60多項新產品依托工程建設,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多項產品和技術成為世界領跑者。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多年創新實踐的經驗和成果表明,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在企業轉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支撐引領作用。
回顧過去,正是依靠創新,國網公司的每一步跨越都令世人驚嘆。展望未來,帶著不畏艱難、乘風破浪的活力與決心,公司譜寫的創新藍圖在世界能源發展格局中堪稱翹楚。國家電網公司正以積極的姿態、豐盈的活力,在服務國家創新發展的大潮中,在搶占世界電網技術高峰的征途中,昂揚前行。
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風光儲輸示范工程
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地處風、光資源豐富的國家級千萬千瓦風電基地,在破解電網接納大規模新能源技術難題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示范工程一期建設風電10萬千瓦、光伏發電4萬千瓦、儲能2萬千瓦,配套建設1座220千伏智能變電站,總占地2568畝,總投資32.26億元。
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是集風電、光伏發電、儲能及智能輸電“四位一體”的新能源示范工程,是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首個重點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河北省重點產業支撐項目,也是國家電網公司堅強智能電網首批試點工程。
目前,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是國內多型式并網友好型風電場、國內容量最大的功率調節型光伏電站、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多類型化學儲能電站,同時也是智能化運行水平最高、運行方式最為多樣的新能源示范工程。
廈門柔直工程
福建廈門柔性直流工程于2013年12月完成項目核準,2014年7月21日開工建設。該工程額定電壓±320千伏,額定電流1600安,輸送容量100萬千瓦,新建島外浦園換流站(送端)、島內鷺島換流站(受端)兩座±320千伏換流站及±320千伏彭厝—湖邊柔性直流線路工程,直流線路總長10.7千米,全部為陸纜,采用1800平方毫米大截面絕緣直流電纜,通過廈門翔安海底遂道與兩座換流站連接。
廈門柔性直流工程是極具創新引領性的系統工程。該工程是在浙江舟山±200千伏柔性直流工程的應用基礎上,實現從直流電壓等級±200千伏到世界上第一個±320千伏的飛躍,從偽雙極到真雙極接線的優化,成為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和輸送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工程。
調試、運營等關鍵技術,具備工程成套能力,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對于進一步提高我國直流輸電技術水平和電力裝備制造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為開拓國際柔性直流工程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更高、更大輸送容量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的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也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構建提供了先行實踐。
舟山多端柔直工程
浙江舟山±200千伏五端柔性直流輸電科技示范工程為當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端數最多、單端容量最大的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工程于2014年7月4日正式投運。工程共建設定海、岱山、衢山、泗礁、洋山5座換流站,總容量100萬千瓦,最大換流站容量40萬千瓦;新建±200千伏直流輸電線路總長280.8千米(正負極),其中海纜長258千米、陸纜22.8千米。工程投運以來,累計輸送電量近4.3億千瓦時,最大傳輸有功功率達10.6萬千瓦,無功功率達7.2萬千瓦,累計消納風電16186.8萬千瓦時。
舟山五端柔性直流工程的建成,提高了我國電網的整體科技含量,提升了我國直流輸電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極大地增強了舟山電網的網架結構,有效促進海上風電等海洋新能源的消納,實現了舟山北部島嶼間電能的靈活轉換與相互支援,為首個國家級海洋新區——舟山群島新區發展提供堅強電能保障。同時,該工程也為柔性直流及海洋輸電技術在我國的大規模推廣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南京統一潮流控制器示范工程
南京220千伏西環網統一潮流控制器(UPFC)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以下簡稱南京UPFC工程)是我國首個UPFC工程,也是世界上首個基于模塊化多電平換流(MMC)技術的UPFC工程。該工程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韓國后全球第三個全面掌握這一關鍵技術的國家。
工程應用的國產UPFC裝置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模塊化多電平換流(MMC)技術(美、韓同類裝置尚未采用),具有可在較大范圍內優化控制多回路功率、投資成本和運行損耗低、運行效率高等突出優勢,技術性能位居國際領先地位。示范工程通過安裝此裝置,可實現精準控制南京城市西部核心區電力傳輸,在不改造電網的情況下,南京西環網供電能力提升30%(50至60萬千瓦),每年可增供電量2.5億千瓦時,相當于在城市核心區域投資新建一條220千伏輸電通道,節約用地359畝,為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城市電網在現有條件下挖掘發展潛能提供有效范例。隨著該項技術的大規模推廣應用,將為我國城市電網發展提供全新的思路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