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27日文章,原題:中國下一個目標——美國的微芯片霸主地位。武漢一處12個棒球館大小的建筑工地上,全球化正轉變為民族主義。清華紫光集團斥資240億美元建造該國首個高端存儲芯片廠。這是中國欲成為全球芯片市場主角計劃的一部分,此舉引起華盛頓警惕。
紫光前兩年并購美國半導體公司,被華盛頓否決。該集團表示,是在此種背景下才開始自建工廠的,“在許多科技領域,中國公司都遭受不正常歧視。”
長期以來,半導體一直是最為全球化的產業,設計和生產分布于數十個國家。如今,這個產業正被美中之間的民族主義之戰撕裂。華盛頓指責北京企圖利用政府補貼支配該產業,中方稱美方指責是拙劣借口,意欲阻礙中國發展。新的半導體之戰如今轉向民族主義、貿易戰和保護市場。
共和、民主兩黨在諸多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在對中國發展芯片產業方面卻立場一致。奧巴馬政府啟動的一個半導體跨部門工作小組在特朗普任下繼續開會。與會人士稱,該小組正考慮制定政策,令中國難以投資、更難挖走美國技術。美商務部長說:“若(中國人)成為很大、很強的科技競爭對手……會在經濟上毀掉我們的半導體產業嗎?”
美國把中國視為日本之后最強的半導體行業挑戰者。當年美國靠貿易制裁和科技進步打敗日本。但如今,中國擁有日本不曾具備的優勢。中國是全球最大芯片市場,2015年全球3540億美元半導體銷量中,中國占到58.5%。據估計,中國所用的1900億美元芯片中近90%是進口或由外資公司在華生產。北京認為,中國不能夠依賴外國芯片。收購受阻后,中國如今轉向從外國公司招募人才、取得技術許可等,還要把600家國內小芯片企業整合為能參與國際競爭的大公司。
這些已引發美業界擔憂。一些公司私下警告稱面臨來自中國的“生存威脅”,害怕陷入“囚徒困境”,擔心自己不賣給中國,競爭對手會賣,“美國的半導體霸主地位正面臨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