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研究發現,罹患第二型糖尿病(T2DM)且無需胰島素治療的病患,若采用自我血糖監測(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作法,對其癥狀改善并沒有比實際到醫院接受醫師檢查來得佳。目前IBM等多家科技大廠也瞄準糖尿病醫療市場,推出各項便利的應用程序(App)與服務。
研究發現自我監測血糖的效果,對于病情控制并未有明顯差異。
據HealthcareDIVE報導,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研究人員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期刊表示,日前曾隨機安排讓450名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醫療系統接受治療的糖尿病病患,分別為利用Telcare聯機血糖觀測器來觀測自己的血糖、同時接受醫師給予的回饋、與直接到醫院接受醫師檢查血糖等三種分類。
經過一年研究后發現,上述三種群體在糖化血紅素(Hemoglobin A1c)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并都沒有出現極大的差異。不過,在使用Telcare的二組群體中,兩者結果則出現極細微差異。例如額外接受醫師回饋的病患,糖化血紅素減少0.5%,沒有接受回饋的組別只有降低0.2%。
研究人員認為,從發展結果可發現,SMBG若要在非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患上成為一種有效的自我管理工具,包括病人與醫師都必須積極投入執行、解釋與針對SMBG數值做出行動。
由于美國花費治療糖尿病費用已高達1,760億美元,讓糖尿病成為治療成本最高的疾病之一。因此,醫療科技也開始被認為具備能減少上述成本同時提升健康的潛力。
如IBM Watson Health與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已在糖尿病數據中采用認知運算,希望打造可反應個人風險因子、治療方法與行為的個人化建議,上述個人化數據也可幫助病患盡量保持更健康的行為。
Alphabet旗下生命科學公司Verily則與法國制藥商賽諾菲(Sanofi)合作打造糖尿病管理工具,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也與WellDoc合作,將WellDoc的BlueStar行動糖尿病管理App開放給消費者。
此外,外傳蘋果(Apple)也瞄準糖尿病市場并聘雇生物醫療工程師開發非侵入性傳感器,以便觀察血糖并幫助病患管理自己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