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 A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017.07.034
中文引用格式: 閻昌國,龔仁喜,劉小雍. 基于SOPC的交錯APFC變換器設計[J].電子技術應用,2017,43(7):135-139.
英文引用格式: Yan Changguo,Gong Renxi,Liu Xiaoyong. Design of interleaved APFC convert based on SOPC[J].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ique,2017,43(7):135-139.
0 引言
隨著電力電子裝置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由此引發(fā)的電網(wǎng)諧波污染也日益嚴重,研究已表明,有源功率因素校正(APFC)電路是遏制諧波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1-3]。與傳統(tǒng)的APFC電路相比,交錯APFC電路因具有功率因素高、輸入電流紋波小、轉換效率高以及控制能力強等優(yōu)點,更能適合電力電子裝置高大功率場合發(fā)展的現(xiàn)狀需求[4-6]。而在電力電子裝置架構中,控制器作為核心,在提升系統(tǒng)性能與提高轉換效率等方面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的APFC架構來說,存在著運行速度慢、效率低及動態(tài)特性差等缺陷,這與現(xiàn)有APFC變換器中的控制器大多采用串行結構式(如MCU[7-8]、DSP[9-10])有極大的關系。因此,開發(fā)基于并行結構的APFC控制器對于提升系統(tǒng)的整體性能、解決電網(wǎng)諧波污染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為此,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SOPC技術控制的并行結構交錯APFC變換器架構,并通過一個800 W的樣機測試結果來驗證了本方案的正確性與有效性。
1 基于SOPC的交錯APFC系統(tǒng)架構
圖1示出基于SOPC的交錯APFC變換器架構。該架構的控制核心為一款性價比較高的FPGA,其不僅擁有豐富的I/O端口和強大的并行運算能力,而且還支持NiosⅡ嵌入式軟核處理器,為整個系統(tǒng)的開發(f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控制方法采用了雙環(huán)PI控制,被測模擬信號經(jīng)AD轉換為數(shù)字信號,送入FPGA(圖1虛線框部分)進行處理后生成兩路PWM信號,對主電路并聯(lián)的兩個Boost電路進行交錯控制,從而有效地減少了開關器件的應力,降低了電子器件選取及系統(tǒng)設計的難度,提高了系統(tǒng)的輸出功率等級。
2 PI控制器的設計
2.1 電流環(huán)PI控制器
2.2 電壓環(huán)PI控制器
在雙環(huán)PI控制下,電壓外環(huán)的響應速度遠小于電流內環(huán),但在APFC中,為防止vo中2倍工頻電壓紋波引起輸入電流畸變,一般要求其穿越頻率fcv盡可能地小于100 Hz為宜。本文選取fcv為10 Hz,由文獻[12]知Gvi(s)的傳遞函數(shù)為:
其中kv取0.01。將各參數(shù)值代入式(4),當 Gvc(s)的比例系數(shù)取0.04,積分系數(shù)取1.88時,可得Gv(s)的頻率響應如圖4所示。可知經(jīng)校正后,電壓環(huán)低頻增益有所提升,穿越頻率約為10 Hz,且相角裕度約為80°,滿足設計要求。
3 SOPC系統(tǒng)構建
3.1 前端數(shù)據(jù)采集
在設計的交錯APFC變換器中,需要同時采集系統(tǒng)的輸出電流、輸入交流側的整流電壓、電感L1的電流以及電感L2的電流四路信號,故選用了四通道十二位同步數(shù)據(jù)采集器AD7874[13]。因NiosⅡ的工作時鐘通常在100 MHz或以上,這遠遠大于AD7874的工作時鐘,為解決兩者間時鐘嚴重不匹配的問題,采用了一個異步高速的FIFO來對AD7874轉換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緩沖存儲。因此得到了圖5所示的前端數(shù)據(jù)采集模塊的頂層硬件原理圖,將其編譯、綜合及仿真后,得到圖6所示的功能仿真結果。結果表明,所設計前端數(shù)據(jù)采集模塊能正確按照AD的工作時序完成外部數(shù)據(jù)的采集、轉換及存儲。
3.2 自定制Avalon外設
因基于NiosⅡ軟核處理器設計的SOPC系統(tǒng)是靠Avalon總線對外設進行訪問,因此在構建交錯APFC的SOPC系統(tǒng)時,自定制了符合Avalon總線接口的外設PWM、電壓PI控制器及電流PI控制器模塊。其結果如圖7所示,可知自定制Avalon外設各模塊均能順利的添加到SOPC系統(tǒng)中。
3.3 系統(tǒng)總體構建
將已設計好的各分模塊依據(jù)圖2進行連接,得到了由圖8示出的交錯APFC的總體SOPC系統(tǒng)構建圖。圖中PLL為全數(shù)字鎖相環(huán),其輸入接外部時鐘,經(jīng)倍頻后得到3路時鐘信號,分別供給NiosⅡ軟核處理器、前端數(shù)據(jù)采集ad_fifo及存儲器sdram。由圖8可知,所構建的SOPC系統(tǒng)能順利地完成編譯、綜合及引腳分配,證實該系統(tǒng)能成功嵌入FPGA中。
4 實驗結果
為驗證本文理論的正確性,采用Altera-EP2C8Q 208C作為數(shù)字控制器,實現(xiàn)了基于圖1的800 W樣機實驗系統(tǒng)。相關電路參數(shù)為:輸入為交流全電壓85~265 V,輸出電壓vo=395 V,開關頻率fS=65 kHz,輸出電容Co=390 μF,升壓電感L=L1=L2=250 μH。
圖9示出了實驗樣機的實測波形。其中圖9(a)與圖9(b)分別為變換器低壓、高壓滿載下的交流側輸入電壓電流波形:可知輸入電流能很好地跟蹤輸入電壓,并與電壓保持同相位,證實系統(tǒng)具有良好的功率因素校正功能。圖9(c)與圖9(d)分別為低壓、高壓滿載下功率開關管的漏源電壓與電流波形:可知開關管的導通與關斷呈現(xiàn)出相互交錯的狀態(tài),且在電流上升到峰值時,開關管會迅速關斷,證實系統(tǒng)能正確實現(xiàn)交錯控制,且具有較強的峰值限流能力。圖9(e)與圖9(f)分別為低壓、高壓帶0~2 A動態(tài)負載下的輸出電壓(示波器已設置-360 V偏置)、電流波形:可知輸出電壓在輸出電流切換的瞬間能快速響應,且無明顯的過沖現(xiàn)象,波動峰峰值小于輸出電壓的5%,證實系統(tǒng)具有動態(tài)響應快,輸出電壓波動小的特點。
5 結論
研究了交錯APFC變換器及其在FPGA上的實現(xiàn),提出了一種基于SOPC技術實現(xiàn)的交錯APFC變換器架構,給出了有效的控制器設計、前端數(shù)據(jù)處理、自定制Avalon外設及SOPC系統(tǒng)構建的實現(xiàn)方法。最后在800W的實驗樣機上實現(xiàn)了文中所提架構的交錯APFC變換器,實驗結果證實該架構是正確可行的,并且具有良好功率因素校正效果。
參考文獻
[1] 蔣林,王海唐,吳俊.基于自主均流技術的功率因素校正電路的研究[J].電子技術應用,2016,42(5):128-130,134.
[2] 江劍峰,曹中圣,楊喜軍,等.采用雙環(huán)控制并聯(lián)交錯模擬PFC的研究[J].電力電子技術,2011,45(9):95-97.
[3] 杜志勇,王鮮芳,星輝.一種新型的單級功率因素校正AC/DC變換器的設計[J].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2015,41(1):21-24.
[4] CHAN C H,PONG M H.Interleaved boost power factor corrector operating in discontinuous- inductor-current Mode[C].Proc.of Power Conversion Conference.1997,1(8):405-410.
[5] OLAYIWOLA A,SOCK B,ZOLGHADRI M R A,et al.Digital controller for a Boost PFC converter in 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C].Industriol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2006 IST IEEE Conference on.2006.
[6] 呂偉強,崔國棟,王超,等.大功率雙路交錯并聯(lián)APFC模塊的設計與實現(xiàn)[J].激光與紅外,2015,45(4):389-392.
[7] 黃燦勝,蔣志年.單相Boost有源功率因素校正電路的研究[J].電源技術,2014,38(5):938-940.
[8] 周獎,陸翔,龔仁喜.基于交錯并聯(lián)Boost PFC的整流器設計[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3,13(7):1961-1964,1974.
[9] 趙相瑜,袁繼敏,王艷碩.交錯并聯(lián)Boost PFC電路的應用研究[J].電力電子技術,2010,44(1):65-67.
[10] 陳巍,王國富,張法金,等.一種新型高功率因素電源的設計[J].電子技術應用,2014,40(11):60-63.
[11] 鄒濤,周小方.基于FPGA的交錯并聯(lián)PFC的研究[J].現(xiàn)代電子技術,2015,38(8):120-123.
[12] 孫宏宇,王婕.交錯并聯(lián)Boost PFC電路數(shù)學建模與仿真[J].電源世界,2014,27(9):26-29,25.
[13] AD7874 Data sheet[Z].Analog Devices Inc.
作者信息:
閻昌國1,龔仁喜2,劉小雍1
(1.遵義師范學院 工學院,貴州 遵義563006;2.廣西大學 電氣工程學院,廣西 南寧5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