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幫助機器人變得更加智能化,工作精確度更高。未來,高端機器人將會安裝更多的各類傳感器,朝著更加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當前,隨著機器人技術的不斷發展,機器人不僅僅是那個搬運重物的工具,其雖然沒有類似人類的感覺器官,但能獲取外界信息、解析周邊環境并作出相應反應,這正是依賴于機器人特有的“五官”——傳感器。傳感器幫助機器人變得更加智能化,工作精確度更高。
以下,小編細數了機器人的各類傳感器,看看機器人如何在傳感器的協助下實現智能化應用。
視覺:
20世紀50年代后期出現了視覺傳感器,并且發展十分迅速,是機器人中最重要的傳感器之一。
機器視覺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首先處理積木世界,后來發展到處理室外的現實世界。20世紀70年代以后,實用性的視覺系統出現了,可以完成物體運動的檢測以及定位等功能,許多智能相機可以配合協調工業機器人的行動路線,根據接收到的信息對機器人的行為進行調整。
速感科技透露,將推出團隊研發的第一代機器人三維視覺傳感器ULBrain? M-32,其搭載的深度攝像頭、IMU(慣性測量單元)及9軸陀螺儀,使定位精度最高達到1cm,遠近探測距離范圍分別是8米和0.3米。
力覺:
機器人力傳感器就安裝部位來講,可以分為關節力傳感器、腕力傳感器和指力傳感器。
國際上對腕力傳感器的研究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主要研究單位有美國的DRAPER實驗室、SRI研究所、IBM公司和日本的日立公司、東京大學等單位。
工業機器人尤其是協作機器人最大的要求就是安全,要營造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就必須讓機器人識別什么是不安全。一個力傳感器的使用,可以讓機器人理解自己碰到了什么東西進而產生力的作用,并且發送一個信號暫停或者停止機器人的運動。
觸覺:
作為視覺的補充,觸覺能感知目標物體的表面性能和物理特性,比如柔軟性、硬度、彈性、粗糙度和導熱性等。觸覺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初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近日,一群微型Zooids機器人亮相于美國計算機協會舉辦的UIST會議。它們被看做是首個群體式的可交互機器人。這些高速移動的小個頭機器人都安裝有用于移動的小輪子、一個觸覺傳感器和陀螺儀,像一群小螞蟻一樣,能采取協同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顯示信息或移動物體等任務,如幫人拿桌面的手機,整理凌亂的辦公桌面,幫用戶拿拖鞋等等。
聽覺:
聽覺包括“特定人的語音識別系統”和“非特定人的語音識別系統”。特定人語音識別方法是將事先指定的人的聲音中的每一個字音的特征矩陣存儲起來,形成一個標準模板(或叫模板),然后再進行匹配。
非特定人的語音識別系統大致可以分為語言識別系統,單詞識別系統,及數字音(0~9)識別系統。非特定人的語音識別方法則需要對一組有代表性的人的語音進行訓練,找出同一詞音的共性,這種訓練往往是開放式的,能對系統進行不斷的修正。
除了上述各類較為常見的傳感器外,小編還了解到了傳感器在機器人身上各項創新的智能化應用。
近日,美國波士頓動力學工程公司專為美國軍隊設計研發的“大狗”機器人,總共安裝有約50個傳感器,這些傳感器能夠用于監測車身的姿態與加速、關節的運動和力度、發動機的轉速和內部機械裝置的溫度和液壓。
“大狗”機器人頭部立體攝像系統可提供精確的三維地形圖,姿態傳感器能提供當前的姿態和加速度,而壓力、位置傳感器則可反饋關節當前的運動狀態和余量,溫度、壓力傳感器還可以監測系統的健康狀態。這樣一來,多種傳感器收集到的信息全部傳遞回“大腦”后,通過信息融合算法,經過類似人腦的處理過程,“大狗”便可以作出正確的指揮。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新研制了一款名為路易吉的管狀機器人,該機器人搭載有GPS模塊和超聲波傳感器元件,具備過濾人類產生的污水的能力,而且可以分析城市的健康指數。路易吉裝配著超聲波傳感器,有助于這種圓柱形機器人盤旋在勘測目標周圍40厘米。
德國一款運動品牌公司最新推出了一款遙控車外形的競速陪練機器人BeatBot,其安裝了9個紅外傳感器,可快速掃描周圍的環境和線路,能幫助它不偏離跑道。另外,BeatBot相關應用視頻顯示,該機器人還內置有九軸加速度傳感器,這使得其能精確控制自己的行駛速度和距離。
近期,寧夏大學聯合國內外多所大學共同研發出了國內首個沙漠機器人,這款沙漠機器人搭載陀螺儀、溫濕度傳感器、GPS天線等20多個傳感器。通過這些傳感器監測,機器人能夠在一百攝氏度的溫度范圍內,向周圍25公里的范圍傳輸采集到的風向、風力、溫度等環境數據。
此外,移動機器人通過視覺傳感器、激光傳感器、紅外傳感器、超聲波傳感器等實現避障,即移動機器人在行走過程中,通過傳感器感知到在其規劃路線上存在靜態或動態障礙物時,按照一定的算法實時更新路徑,繞過障礙物,最后達到目標點。
在未來,高端機器人將會安裝更多的各類傳感器,朝著更加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感知功能、人機協作等都將是機器人發展的重要技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