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華為高級副總裁余承東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段視頻,為自家的人工智能AI芯片造勢。他表示,“速度之追求,從不止于想象”,并預告了AI芯片將在9月2日IFA2017上亮相。
在上月的華為年中業績媒體溝通會上,余承東透露,將于今年秋季發布AI芯片,華為也將是第一家在智能手機中引入人工智能處理器的廠商。此外,在2017年中國互聯網大會上,余承東還曾表示,由華為海思制造的芯片將會集CPU、GPU和AI功能于一體,并且有可能基于ARM今年在Computex展會上推出的全新AI芯片設計。
根據今日余承東視頻透露,華為的AI處理器有望顯著提升麒麟970的數據處理速度。如果AI芯片能用在10月份發布的華為Mate 10手機上,則華為Mate 10的數據處理能力將十分令人期待。
與華為一樣,當下英特爾、聯想、英偉達、谷歌、微軟等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在積極擁抱AI,對AI芯片的布局成為重中之重。
英特爾
對于AI芯片的重要性,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本月接受媒體新智元采訪時指出,我們需要用技術去處理大量數據,使其對客戶產生價值,在這個過程中無疑芯片是極其重要的:
到2020年,保守估計,全世界會有500億設備互聯。未來的數據來源于各種設備終端。不再靠我們人打電話、玩手機、發郵件這些數據。無人車、智能家居,攝像頭等都在產生數據。
以后每一臺無人駕駛汽車都是一臺服務器,每臺車每天會超過4000個GB的數據,這些數據都不可能通過5G來傳輸,所以一定很多數據是在本地處理和分析然后選擇性的往上走,本地你會使用很多技術,超越現代服務器的技術。
作為傳統的芯片龍頭制造商,英特爾今年7月推出了新一代Xeon服務器芯片,性能大幅提升,深度學習能力是上一代服務器的2.2倍,可接受培訓和推理任務。此外,英特爾還展示了將在未來AI領域發揮重大作用的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技術,同時,計劃推出Lake Crest處理器,旨在深度學習代碼。
聯想
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表示,“AI通用處理器芯片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戰略制高點“,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創投集團總裁賀志強也指出:
智能互聯網時代,AI芯片是人工智能的引擎,對于智能互聯網的發展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就在上周,聯想創投與阿里巴巴創投等頂尖投資方一起,聯合投資了有“全球AI芯片界首個獨角獸”之稱的寒武紀科技。
英偉達
英偉達在過去幾年中將其業務重心轉移到AI和深度學習領域,今年5月,英偉達發布了一款針對人工智能應用的重量級處理器:Tesla V100。
該芯片擁有210億個晶體管,性能比英偉達一年前發布的帶150億個晶體管的Pascal處理器強大得多。雖然只有Apple Watch智能手表的表面那么大,但它擁有5120個CUDA(統計計算設備架構)處理核心,雙精度浮點運算性能達每秒7.5萬億次。英偉達CEO黃仁勛表示,英偉達花了30億美元打造這款芯片,售價將會是14.9萬美元。
谷歌
宣布戰略轉向“AI first”的谷歌,在去年就發布了專門為機器學習定制的TPU(張量處理單元),與CPU、GPU相比,TPU效率提高了15-30倍,能耗降低了30-80倍。
今年5月的谷歌開發者大會上,谷歌發布了新款產品——Cloud TPU,它擁有四個處理芯片,每秒可完成180 tflops計算任務。將64個Cloud TPU相互連接可組成谷歌稱之為Pod的超級計算機,Pod將擁有11.5 petaflops的計算能力(1 petaflops為每秒進行1015次浮點運算)——這對AI領域的研究來說將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具。
目前,TPU已經部署到了幾乎所有谷歌的產品中,包括Google搜索、Google Assistant,甚至在AlphaGo與李世石的圍棋大戰中,TPU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微軟
上月,媒體報道稱,微軟將為下一代HoloLens加入一款自主設計的AI協處理器,可以在本地分析用戶在設備上看到和聽到的內容,再也不需要浪費時間把數據傳到云端進行處理。這款AI芯片目前正在開發,未來將被包含在下一代HoloLens的全息處理單元(HPU)當中。微軟表示,這款AI協處理器將會是微軟為移動設備設計的首款芯片。
近幾年來,微軟一直在致力于開發自己的AI芯片:曾為Xbox Kinect游戲系統開發了一套動作追蹤處理器;為了在云服務方面與Google、亞馬遜競爭,微軟專門定制了一套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此外,微軟還從英特爾的子公司Altera處購置可編程芯片,寫入定制化的軟件來適應需求。
去年,微軟曾在一次大會上使用數千個AI芯片,把所有英文維基百科翻譯成西班牙語,大概有500萬篇文章,而翻譯時間不到0.1秒。接下來,微軟希望能讓使用微軟云的客戶通過AI芯片來完成任務,比如從海量數據中識別圖像,或者通過機器學習算法來預測消費者的購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