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汽車將在中國消失?近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某汽車論壇上的發言刷爆了朋友圈——“針對一些國家已經制訂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目前工信部也啟動相關研究,將制訂中國時間表。”
寥寥數語,似乎已為中國汽車業的未來定下基調——燃油車退出市場即將進入倒計時。
“制定時間表僅是政府的一種表態,有助于我國實現節能減排和能源轉型,但電動汽車能否取代燃油車,關鍵還要看電池技術的發展情況。”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制定禁售燃油車的政策應更謹慎、更穩妥,不可一刀切。
據了解,歐洲已有多個國家提出將全面禁售燃油車,其中荷蘭和挪威提出的時間表是2025年,德國和印度是2030年,法國和英國是2040年。
然而,包括德國、法國等國在內,部分政府官員的表態都未經議會批準,或未出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議案,暫時還不具備強制力。
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執行主任陶光遠告訴本報記者,德國聯邦參議院曾以多票通過了2030年后禁售傳統燃油車的提案,“但這僅僅是提案,目前仍在討論階段。”
對此,王秉剛指出,上述國家提出的禁售燃油車時間表僅是政府的一種表態,且這些國家與中國國情也相差較大。王秉剛認為,中國制定燃油車退出時間表的時機尚未成熟。
“其中一些國家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很大,但我國目前化石能源發電的占比卻高達70%,即使到2030年也會占據相當大的比例,所以現在就給出一個時間表會顯得操之過急。”王秉剛解釋道。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劉毅軍也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已發布時間表的國家對我國來說不具備較強的參考性,我們需要等一等。”
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顯示,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有望達到210萬輛,滲透率達7%;到2025年和2030年,年銷量將達525萬輛、1520萬輛,滲透率達到15%、40%。
“我認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時間表應與上述路線圖對應。”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有觀點稱中國2025年就可以停止銷售燃油車,但我認為在部分領域和地區有可能實現,但全國范圍實現的難度極大。”
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劉冠偉告訴本報記者,中國若想在十年之內就想全面取代燃油汽車幾乎沒有可能。“長期來看,電動汽車將會作為汽車領域的主要補充,這是由當前電池、電網等行業的發展現狀決定的。”
然而,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王仲穎看來,燃油車退出時間表的相關研究宜盡早啟動。
“電動汽車全面替代燃油車是遲早的事。”王仲穎告訴本報記者,到2050年,中國電動汽車占比將達到80%以上,甚至有可能實現電動汽車的全面替代。“屆時盡管燃油汽車的效率也會大幅提高,但全面替代也并非沒有可能。”
劉毅軍認為,盡管目前就制定燃油車退出時間表對我國來說為時過早,但提前研究和關注這件事情也無可厚非。
不少專家都向本報記者表示,燃油車退出時間表應避免絕對化、不可一刀切。
王秉剛強調,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汽車行業還會呈現多元化的結構。“我們不可以只發展電動汽車,一定要考慮多元化的發展路徑,例如天然氣也是清潔的化石能源,未來在我國能源結構中也將會占據相當大的比例,所以發展天然氣汽車也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多位專家一致認為,我國國土面積較大,汽車的使用環境較為復雜,一刀切的燃油車退出政策不符合國情。
崔東樹指出,我國地域遼闊,既有高寒的東北和西北地區,又有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因此不同區域應該有差異化的合理安排。“尤其是在東北邊遠地區和西北山區,電力供應不穩定,一刀切的全面電動化也不現實,混合動力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可能會作為過渡選擇,但這個過渡期會很長。”崔東樹解釋稱。
若想在特殊領域實現全面電動化也難度極大。盡管目前乘用車和客車的新能源化速度很快,但卡車的新能源化仍處于探索階段。
“卡車需要重載和長途運輸,但電池的能量密度過低,以電池做動力遠不如汽油和柴油的能量密度高。”崔東樹建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應分類推進,乘用車和客車先行,卡車應滯后推進。
崔東樹還表示,全面的電動化并不現實,例如農業領域仍需要燃油車,汽車出口也需要燃油車。“伴隨電動汽車份額的不斷增加,燃油的價格必然會逐漸走低,全面禁售燃油車或導致燃油供需失衡。”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十五部門于9月13日聯合發布了《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該文件明確,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基本實現全覆蓋。
對此,獨立汽車咨詢師張翔指出,“禁售燃油車”和“禁售傳統燃油車”是兩個概念。“工信部此舉實為投石問路,并非是對燃油動力車一刀切,很可能是為了配合雙積分等政策,提升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降低燃油排放,提高環保標準,促進汽車產業升級。”他說。
若全面禁售燃油車,將對能源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王仲穎認為,若想實現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勢必需要顛覆性的政策,而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就是最好的機會。
王仲穎預測,到205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將達到60%以上,占總發電量的比例達到85%以上,屆時電動汽車將作為高比例電氣化結構的主要支撐部分。
“如果屆時充分釋放電動汽車的儲能潛力,電力系統對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將會顯著提高。”王仲穎認為,電動汽車越多,電力系統就會越穩定,從而可接納更多波動性電源,與電力系統形成良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聲音認為,燃油汽車的退出將會大幅降低石油消費。對此,英國石油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認為,未來20年的全球石油需求將增長2000萬桶/天,盡管電動汽車將對石油需求產生一定影響,但絕對不是顛覆性影響。
據了解,汽油只是眾多石油產品中的一種,油企可通過調整其產品結構降低汽油消費減少的影響,石油消費并不限于交通運輸領域,它還是化工原料、生產衣服和橡膠等等的原料。
劉毅軍也指出,不論是石油還是天然氣,任何行業都會跟隨成本的變化尋求新的發展路徑,電動汽車的大規模應用將會加快石化產業在利用方向上的轉型。
不容忽視的是,實現電動汽車替代燃油車也有助于降低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有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此外,崔東樹還指出,中國是后發的工業化國家,在電池、電機等方面的制造能力強于內燃機。“如果全球轉型電動車,相關配套政策夠給力,中國的電池供應將達到世界級規模,同時制造業也必定會越來越強大,因此加速推進傳統燃油車停售的時間表不僅是環保課題,也是重大的產業機會。"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