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對于8K標準,坊間微詞頗多。最核心觀點是:4K尚且受制于內容匱乏,何來有“4倍4K”的8K生存的基礎呢?路要一步步走,飯要一口口吃。這種觀點成為主流。人們都擔心匱乏內容的8K能走多遠。
8K時代,面板廠怎么想?
8月31日,夏普在上海、臺灣、東京、柏林四地同步發布全球首款消費級8K電視夏普曠視AQUOS LCD-70SX970A,售價68888元。
9月7日,2017年國際冬季運動(北京)博覽會,國家會議中心,BOE(京東方)震撼推出全系列8K顯示產品陣營,包括27英寸、65英寸、75英寸、98英寸以及110英寸等8K產品。
一個是液晶之父的夏普,一個是本土最大的顯示面板制造商,二者不約而同的對8K頻做加法。充分顯示了面板行業對8K技術的信心。
實際上,顯示面板的8K化,尤其是液晶產品的8K化已經不是一個技術性問題:是想5.5英寸的手機屏幕,都能實現2K的分辨率,幾十英寸的電視機屏幕,有著更高的分辨率豈不是“水到渠成”而已。
業內人士指出,8K大尺寸顯示面板,從技術、成品率等角度看已經高度成熟。只不過,目前8K產品出產很少,都是實驗性的生產——這種小批量化的制造,是其暫時成本較高的主要原因。從未來看,8K和4K的成本差,基本會與4K和2K的成本差一樣。且目前,大尺寸液晶面板,2K和1366*768產品的成本基本一致。
即,在大尺寸顯示產品上,高分辨率并不意味“更高的成本”。實際上,65英寸的4K與32英寸2K,像素點大小一樣,在考慮到由大尺寸基板裁切小尺寸模組的過程,其技術難度幾乎毫無差別。80英寸的8K產品則與40英寸的4K產品,技術規范相似,技術和成本差異不大。
所以,當8K與大尺寸化的彩電趨勢融合在一起,8K本身不應該視為“技術難關”與“成本難題”。唯一的問題,恰恰在下游應用上。
內容制約8K,廣電系如何規劃
以國內彩電市場為例,4K產品已經占據半壁江上。但是,內容行業上,真正的4K內容卻連一成都不足。
為什么內容進步如此緩慢呢?因為,內容方面涉及到更多的產業鏈環節。包括攝像機技術的進步、存儲技術的進步、傳輸技術的進步。與目前廣電系統普及的2K產品比較,4K是4倍的數據量,而8K則是16倍的數據量。一套能承載如此大數據流的上游內容系統,成為真正制約市場發展的瓶頸。
而且,設身處地的站在廣電企業的角度看,高清和全高清普及的時間還不是很長:即廣電系統擁有一套比較新,最多是到中年期的2K標準的上游內容技術與設備體系。這套體系剛剛過了成本折舊期,目前恰是穩定的高效益產出期。這時候,過來一個4K或者8K標準,要求廣電系統大換血,不可能沒有阻力。
所以,目前,4K也好,8K也罷,更多的是顯示廠商很熱衷——上文分析了,對于顯示企業而言現在已經毫無技術懸念;而且制造企業總是希望制造更為先進的標準的產品。但是,內容行業上,雖然看好新的技術標準,卻沒有“具體的利益來驅動設備和技術升級”,反而,考慮到2K系統部署時間并不很長,很多單位更愿意“守舊”。
這一局面在歷史上并非沒有出現過:本世紀初,廣電部門經歷了數字化、高清化和全高清化三個標準的“第一個十年”。三個標準中,高清化幾乎成了“直接跳過的階段”。原因在于,數字化之后不久就是高清化,之后很快又有了全高清的概念。這使得廣電系統認為“高清720p”上下不著邊。
對于8K,廣電行業的歷史也許會重演:2K、4K、8K標準的過渡,不是依次進行,而是直接跳過4K。因為,4K和2K距離過近,之后又緊跟著來了一個8K。這也是上下不著邊的一個尷尬位置。
事實上,關于廣電系統未來的超高清標準的定義,就有兩步走的說法:即先實現4K這個技術難度低的,然后實現8K標準。早在1995年日本NHK就進行了8K技術的研究。8K廣電影像技術亦先后在2005年的愛知博覽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2016年巴西奧運會得到了實驗性應用。8K技術還在2012年成為正式國際標準。2020年東京奧運會則準備全面落實8K直播轉播。2022年北京冬奧會,8K也會是嶄新的直播標準。
相反的,從廣電系的態度看,4K技術反而沒有被太多關注:因為,第一廣電系需要保持新技術的領先性;第二,需要在兩次大的技術更迭之間保持一個較長的時間差,收回上次技術升級的成本。這兩個決定了,彩電業或許不會迎來4K的大不普及,而是時機成熟時直接躍上8K的臺階。
瞄準8K,彩電業的“戰略性”選擇
從數字電視到高清、全高清、超高清4K,以及今天的8K,顯示像素的數量越來越大,畫面也越來越清晰。因此,也有人質疑,今天升級更清晰的8K是否有必要:因為廣電藝術并不等于“科學實驗的顯微鏡”。
關于這個問題,廣電產業的回答將是具有極大“產業跨度”的。一方面,隨著媒體多元化,尤其是手機移動媒體這塊屏幕的普及發達,廣電系的彩電屏幕出現了“自我價值認可”的危機。
人們還有沒有必要和興趣看電視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于,和手機的便捷比較,彩電能提供多大的差異化效果。對于后者的答案,無疑是大屏+超清晰。或者說,在分辨率上比手機強大、依靠有線網絡的帶寬優勢傳輸更高信息密度的視頻信號,并在更漂亮的大屏幕上顯示,這是彩電為自己的未來生存描繪的基本應用場景。
對于,8K標準,它的內涵也不僅僅是7,680 × 4,320 像素的分辨率,還包括了12位色深、Rec.2020標準的廣色域、每秒120幀的逐行掃描,以及22.2聲道的音效。這些標準旨在系統的保持彩電對比其他個人和家庭“屏幕”的效果優勢。
另一方面,8K分辨率,以及未來可能更高的技術等級,也意味著“屏幕”上的技術可以進一步向前發展。業內認為,未來彩電顯示3D立體化效果依然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命題。雖然在眼鏡式3D電視上,市場已經基本失敗。但是,消費者對全息和立體的認可并沒有出現變化——實際上,正是眼鏡3D的非便捷、不舒適,以及不理想的效果,造成了目前3D電視的市場萎縮。
而建立在更高分辨率的光柵衍射屏幕技術基礎上,則有可能提供裸眼的全息3D效果。且這種技術的效果的性能水平高低,直接與可用分辨率數量息息相關。從這個角度看,更高的分辨率,是未來彩電技術、顯示效果升級的基礎。其中,8K可能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目標而已。
所以,從宏觀的角度看,廣電和彩電行業需要8K、乃至于需要更高的分辨率,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顯示效果革命。這一點并不僅僅意味著畫面更為清晰,更意味著廣電行業的未來會因此更為廣大。
消費者的價值,8K還需價格加持
全球首款消費級8K電視夏普曠視AQUOS LCD-70SX970A售價68888元。看到這個價格,消費者難免心里一緊。8K 70英寸幾乎堪比普通70英寸近8倍的價格。
從8K的效果提升看,其相當于4個4K,絕沒有目前價格差異所顯示的巨大差距。因此,市場人士認為,價格將成為阻撓8K產品普及的最大障礙。
事實上,內容雖然是制約8K顯示效果的最大產業短板,但是彩電的歷史卻一直是整機領先內容的步調:數字時代是、高清時代、全高清時代亦是如此,今天已經高度普及化的4K產品同樣高度領先4K內容的生產。即,彩電消費具有終端硬件上的超前性——只要價格合適,消費者必然更愿意選擇新標準的產品。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產能”依然是成本下降的最大瓶頸。因為,8K的普及,首選65英寸以上大尺寸。而目前彩電業廣泛使用的8.5代線,只可切割3片65英寸面板,且余有大量邊角料,玻璃基板效率只有6成。即沒有適合于大尺寸彩電面板切割的生產線,也就沒有8K大規模普及的前提。這是為何鴻海將廣州10.5代線與8K概念緊密聯系的前提。
目前京東方合肥10.5代線已經進入設備安裝階段,鴻海廣州和華星深圳兩條線在建,鴻海美國和京東方武漢兩條線在規劃。2018年,隨著京東方合肥項目的投產,65英寸和75英寸產品即可經濟制造,8K產品也將進入“規模制造——產品成本下降——市場銷量上升”不斷正反饋循環的新階段。
2018年開始,將幾乎每年有一條10.5代線投產,且這一趨勢至少維持到2022年。這將成為“大尺寸+8K”彩電產品普及的基礎。這一產業進程,也足以支持部分消費者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2022北京冬奧會使用上8K彩電。
總之,8K彩電早已不再是一個“夢想中的概念”,而是一棟正在按部就班施工的大廈。我們只需要靜待新的8K時代到來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