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彩電到手機,沒有哪一個現代人的生活能離得開消費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簡稱CE)產品。消費電子產品是電子信息技術在個人、家庭應用的載體,是人類感知信息技術最直接的界面,已經給社會生活帶來了幾輪革命性的變化。過去這五年,是全球消費電子技術大踏步發展、產品快速迭代擴展的五年,也是我國消費電子市場高速擴張的五年,更是我國消費電子產業結構性升級的重要五年。消費電子已經成為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引擎,成為我國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戰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支撐。砥礪奮進,以十幾億消費人口為基礎,我國消費電子產業正快步邁向全球最大、行業最強的世界一流水準。
全面進入智能化時代
規模擴大產品多元
消費電子是技術更新、產品迭代最迅速的領域,而近五年來消費電子產品的豐富程度又達到了歷史之最,在智能化、聯網化、個性化發展趨勢下,消費電子產品多元化發展明顯。
手機是個人智能終端的集大成者,是迄今為止便攜、計算、交互體驗等綜合能力最佳的消費電子終端。自2007年蘋果iPhone發布以來,智能手機發展步入快車道,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與全球同步發展,并于近五年來完成4G智能手機的普及。2013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放4G牌照,2014年開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進入成熟飽和期。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12月,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5.6億部,其中,4G手機出貨量5.19億部,占比92.8%。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2017年上半年,我國共生產手機9.36億部,同比增長6.4%,其中智能手機6.94億部,同比增長6.1%。根據全球市調機構GfK的預測,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需求量將達到4.61億部,2017年中國手機市場整體銷量變化不大,由此也可以推斷智能手機的占有率。中國是手機消費大國,也是生產大國。
彩電也同樣完成了智能化的普及。據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的數據,2017年上半年國內彩電銷量中,智能電視占比已經達到85%,而2012年底,這一數字為24.9%。2017年1~8月,我國共生產彩電1.02億臺,其中,智能電視6361萬臺,占彩電產量比重為62.0%。從2016年開始,中國彩電產業開始試水人工智能電視,到目前為止,長虹、小米等企業均推出了人工智能電視。
計算機是率先智能化、聯網化的消費電子產品,隨著其他產品的智能化,PC、平板電腦等個人計算設備進入衰退期,但是,更多的智能消費電子產品出現了。
第一,以智能手表、手環、眼鏡等為代表,智能可穿戴設備日漸普及。第二,VR/AR產品方興未艾,無論是移動VR還是主機VR,都獲得了超出預期的關注熱情,AR開始在電商、旅游、文化等領域得到應用。第三,機器人開始進入消費級市場,家庭服務機器人概念形成。第四,智能家居硬件產品不斷創新,以聯網和遠程控制為手段,智能門鎖、智能監控等智能安防設備已經滲透進家庭,智能空調、智能冰箱等智能家電產品開始從實驗室推向市場,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等成為熱門產品。第五,無人機獨樹一幟,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規模擴大,無人機智能化進程加快。此外,家用車載設備、智能健康管理設備等仍在不斷翻新,被越來越多人所關注。
借力技術升級
我國CE產業由大變強
如果說彩電、收音機等視聽電子產品是第一代消費電子產品,計算機等是第二代消費電子產品,智能手機是第三代消費電子產品的話,那么目前正處于消費電子產業向再下一代產品過渡的關鍵期。下一代的主力消費電子產品將會是什么?VR/AR、智能家居,還是機器人?有沒有可能多種產品同時爆發?一切難以預判,因為近幾年遇到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4G/5G、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
技術的升級給中國消費電子產業帶來了極大的機遇。經過前幾代消費電子產品時代的打磨,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消費電子制造大國。根據工信部的統計,2012年年底,我國計算機、彩電、手機的產量占全球份額均在50%以上,而到2016年年底,上述三大類消費電子產品在中國的產量占比達到70%以上。
同時,這五年內,中國消費電子產業由大變強趨勢明顯。
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五年來,我國消費電子產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在國際競爭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強。在手機、計算機、電視機等傳統消費電子領域,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大幅增加;在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領域,中國企業創新活躍,在某些環節甚至引領全球。2013年以來,多項AVS標準獲批成為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標準(IEEE 1857系列標準),這在打破國際音視頻標準對我國的壟斷制約的同時,加強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AVS標準的國際競爭力;數字電視地面標準DTMB成為繼美、歐、日之后的第四個數字電視國際標準。這些標準面向全球市場,代表了產業廣泛的利益,反映了技術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有力地支撐了中國消費電子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產品“走出去”。
近五年來,我國消費電子產業在掌握核心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最突出的是“缺芯少屏”局面的打破。2014年華為海思發布麒麟處理器芯片,此后,華為高端旗艦手機均采用自主研發的麒麟處理器。同年,創維4K電視也用上了海思自主研發的智能電視SoC芯片。隨后,海信又發布自主研發的畫質處理芯片“信芯”。到2017年,4G芯片國產化率已經提升至21%,國產智能電視SoC芯片已經在國產電視品牌中裝機800萬顆以上。近五年來,我國高世代液晶面板紛紛投產并實現滿產滿銷,與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一樣,國產化供給比例不斷提升。據統計,我國32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面板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40%,手機屏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66.1%,而隨著AMOLED在中小尺寸應用市場的盛行,維信諾、天馬、和輝等都已經具備供貨能力。雖然目前國內企業尚無3D NAND器件的供貨能力,但是產業化已經提上日程,長江存儲的NAND Flash產品年底或將實現供貨。在代表未來一大技術方向的人工智能技術上,中國品牌技術升級驅動力強,在很多AI相關應用上有先發優勢。
中國消費電子產業變強的一大標志是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市場號召力的自主品牌企業。手機領域一直是蘋果、三星的天下,但是,近兩年來,蘋果、三星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持續下滑,它們的份額被華為、OPPO、vivo等中國品牌所替代,中國品牌如今不再只是高性價比的代名詞,已經成功向中高端進軍。彩電領域也是如此,中國品牌在過去五年里成功獲得了日本企業因經營不善讓出的市場份額,TCL、海信、創維等中國彩電企業經過了十幾年的國際化鋪墊后,成功將自主品牌產品賣到了歐美市場。在無人機領域,成立于2006年的深圳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經是全世界無人機領域的“王者”,其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的全球市場占比超過50%。而在智能家居、VR/AR、生活服務機器人等新興領域,均有領先企業,與世界同步,不再是以前追趕的局面。
種種事實表明,中國消費電子企業正在由過去的跟隨式發展走向和世界領先企業同臺并跑、同臺對話,共同規劃并創造終端產業持續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