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晶體硅太陽電池來說,只有波長小于1.1μm的光才能使晶硅材料產生電子-空穴對,而其余波段的太陽光不能被電池利用,直接轉變為熱量。另外,電子-空穴對的復合、硅表面的光反射等都會影響電池的轉換效率。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發布公告。公司下屬通威太陽能(合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太陽能”)擬分別與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政府簽署《投資協議書》,在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雙流區西航港經濟開發區各投資建設年產10GW,合計20GW的高效晶硅電池生產項目,主要從事高效晶硅電池生產、研發和銷售,以上兩個項目總投資預計為人民幣120億元。
根據公告,本次20GW高效晶硅電池生產項目擬以高效單晶電池無人智能制造路線為主,建設智能化工廠、數字化車間、物流倉儲及相關配套設施,在合肥和成都兩個10GW的新項目各新增約60條,共120條高效單晶電池生產線。項目于2017年11月啟動,整體項目將根據市場需求情況,在未來3-5年內逐步建成投產。
公司表示,打造“世界級清潔能源企業”是公司的目標愿景,本項目的實施是公司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重要布局。據通威股份透露,截至目前,公司已形成5.4GW的高效晶硅電池產能,在建4.3GW新增產能,非硅成本已進入0.2元/W至0.3元/W的區間,遠低于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公布的行業平均成本線。待項目建成投產后,公司高效晶硅電池產能規模將達到30GW。
不過,公司也提示,由于項目實施周期較長,如因太陽能晶硅電池技術革新,導致市場情況劇變,則該項目的實施可能存在變更、中止或終止的風險。此外,因項目建設涉及投資金額較大,在具體實施時可能對公司未來現金流造成一定壓力,公司將統籌資金安排,合理確定資金來源以保證項目順利實施。
資料顯示,通威股份目前主要業務涉及農業及太陽能光伏兩大板塊,形成了“農業(漁業)+光伏”兩大主業資源整合、協同發展的經營模式。在光伏新能源方面,該公司主要以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主,同時致力于“漁光一體”、戶用分布式發電等終端電站的投建及運維。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96.13億元,同比增長24.95%,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5.29億元,同比增長69.51%。
從多晶硅業務看,通過技術改造,該公司多晶硅產能進一步提高,而且2016年底該公司多晶硅總成本已經下降至6萬元/噸以下。由于國內一線大廠大多安排在第三季度檢修,供給端緊縮導致多晶硅價格上漲,該公司多晶硅業務大幅受益,帶動其今年第三季度單季盈利達到7.37億元,預計全年多晶硅業務業績貢獻有望達到8億元。
另外,合肥通威已成為全球性的專業太陽能電池生產大企業,并且擁有了較穩定的戰略合作客戶。預計其2017年完成6億元的業績承諾的可能性很大,有望為業績再添新的增長點。此次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突出上市公司在該行業的優勢,提高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