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醫院接受治療時,那些躺在病床上,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身旁都配有一些醫療設備用于生命特征監測,像心率、脈搏、血壓等等數據都能清楚地顯示出來。這些數字極其重要,因為它們是醫生判斷病情好壞的重要依據。
如今,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測量病人的生命體征已是常規操作。對身體的生命體征進行持續監測,對于提早發現身體異常也有很大幫助。但是,目前這些監測設備使用時都需要直接與人體皮膚接觸。對于不同的患者,這會帶來不方便測量、測量結果準確度低、檢測設備成本高昂等問題。
這項新技術的出現,讓不接觸皮膚式生命體征監測成為現實
不過,日前一個新技術的出現或將解決這些問題,因為它允許醫生不接觸病人皮膚就能得到生命體征數據。根據 Digital Trends 的報道(http://t.cn/RYWkoBI),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電子》雜志上發表了一種 RFID(無線射頻識別)標簽用于監測人的生命特征。在使用的時候,標簽附在織物天線上,而天線則放置在皮膚附近,比如襯衫口袋或袖口。
顯然的是,這種無創式監測方法很「溫和」,因此病人不再需要和電線、電極這些東西打交道了。RFID 標簽由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教授 Edwin Kan 和研究生 Xiaonan Hui 共同開發,采用了一種叫做近場相干傳感的技術,它能直接將病人的外部和內部運動轉變成射頻信號。通過 RFID 讀取器接收后,信號傳給計算機進行數據分析。
通過多項測試,這項新技術監測生命體征的表現達到預期。據了解,將來或許能形成一個可為多人同時監測生命體征的低成本系統,以供醫院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Hui 表示 RFID 芯片和天線功能強大,未來或將制作成可穿戴設備。如果有一天病人穿上衣服就能直接收集生命體征數據,并顯示在手機上,可能也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