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通(Broadcom)日前將其開價高達1,300億美元的高通(Qualcomm)收購案,提升到全面爆發式的惡意購并案件,在高通正式聲明拒絕博通開出的每股70美元的條件后,近3個禮拜以來,雖然高通投資人釋出風向球要博通提高收購報價,但在過了感恩節之后,博通最終的決定卻不是優先提高收購價格,而是一舉換掉高通現有董事會成員,提名自己的人馬入主,借此推動合并案,博通此舉無疑是鳴槍開打一場委托書爭奪戰。
然而,想要贏得一場惡意收購戰爭,亟需好幾項因素彼此配合,改變購并目標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組成,雖說是必要條件,但并非唯一的條件。其次,能夠滿足股東在收購價格上的考量,以及設法通過監管機關等包括反壟斷法類似的考驗,也是必備的條件。根據Dealogic資料顯示,從2010年以來,全球高達57%的惡意購并案件以失敗告終,這意味著博通即使備妥11名董事人選、企圖訴諸股東大會投票表決,但未必已經成功在望。
高通的董事會每年改選一次,該公司預定將在2018年3月6日舉行一年一度的股東大會。事實上,博通提名自家的董事人選這個舉動,其實在購并案之初,就已經有不少分析師提出此種可能性。盡管博通提名董事人選之舉,還只是未來針對收購案采取股東投票的前兆,但此舉無疑是將購并案的決定權,放在了高通公司的股東手上。
高通正式回絕博通收購的理由之一在于博通的收購開價過低、過份低估高通的價值,有鑒于高通既是無線領域及移動領域最大的專利持有者,高通一舉一動不僅牽動電子產業市場的每一個角落,該公司更好整以暇地進入5G時代,高通回絕的理由,其實是站得住腳的。
然而,博通的確未曾提出未來針對高通業務將進行何種長期的創新研發。假使博通當真接管高通后,對剩余的其他股東來說,高通的長期成長可能性恐將受到局限,這一點是高通經營團隊一直強調的重點,卻也是博通至今未曾厘清的盲點。
以高通的股東組成來看,高達78%的高通股票系由法人所掌握,包括博通也持有一小部分股份,大型的資產管理公司包括BlackRock、Vanguard、State Street and Fidelity、Bank of America、Wells Fargo等在內,均是高通的大股東之一,有鑒于博通對于高通的收購案,不可能買收市場上絕大多數的股票,因此,對于其他股東來說,高通無論是獨立還是被收購,其業務未來的成長潛力,其實成了大多數法人關心的焦點。相對來說,高通抗衡博通展開的金錢攻勢,其挑戰在于,如何說服股東其現行的商業模式與公司策略,其實更具有長期持股的價值。
過去6年來,博通的股價成長超過700%,然在此同時,高通的股價僅只上漲21%,對現行許多華爾街投資法人來說,過去幾年來,高通已經不再是他們昔日眼中的金雞母;如果高通法人股東選擇力挺博通收購案,不但有出場了結的機會甚至也有增持博通股票水漲船高的機會,有鑒于近8成的高通股東均是法人股東,這些大股東不僅掌握了董事會選舉的影響力,更因此掌握了博通收購高通該案的決定性要素。
從現在開始到明年3月初高通召開年度股東大會,還有3個月的時間,這期間可以發生很多事情,恩智浦半導體(NXP)收購案假使通過歐盟與中國大陸監管機構審查,對高通管理團隊來說應有加分作用,若能夠與蘋果(Apple)達成庭外和解,更加使得高通股價水漲船高,從而使得博通進退失據。
然而,從蘋果的立場來說,此時正值高通關鍵時刻,若選擇與高通和解,雖說對高通是好事一件,但未必有利于蘋果;有鑒于高通在博通收購壓力下,有可能在權利金費率上讓步更多,蘋果沒有理由在此時伸出橄欖枝,也就是說高通與博通購并案情越膠著,就使得蘋果更有誘因繼續與高通在法庭鏖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