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制造強國建設,要在發展智能制造上求突破,要在發展綠色制造上下功夫,要在發展服務型制造上做文章,才能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21ic.com/news/control/201712/748870.htm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隨著德國工業4.0、美國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韓國未來增長動力計劃、日本再興起戰略、印度制造等戰略的提出,主要經濟體紛紛通過“再工業化”發展先進制造業。與此同時,我國印發《中國制造2025》,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希望對制造業產業鏈重構,破解我國制造業面臨的“雙向擠壓”問題。我們可以清醒地看出,發達國家正在紛紛搶占先進制造業制高點,并加速制造業回流。我國發展實體經濟,振興制造業既在風口浪尖又面臨重大機遇。
在發展智能制造上求突破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主要圍繞企業制造關鍵環節鑲嵌關鍵技術和裝備,進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運營成本。
加大關鍵共性技術創新
牢牢把握關鍵技術服務于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生產過程的實現,共性技術創新主要以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為主要孵化載體。其中,制造業創新中心要突破傳統研發機構的弊端,著重突出創新方向選擇市場化,分擔創新風險,分享創新收益。
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發展
發展智能裝備要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領頭羊企業在成套裝備、關鍵技術裝備、核心產品及智能服務方面的創新引領作用,以打造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為重要創新載體和主要抓手,步步為營地提高生產過程中各關鍵環節的技術含量和智能水平。同時,應高度警惕制造業在轉型升級及智能制造過程中陷入依賴“洋裝備”的局面。
創新智能制造新模式
在智能制造過程、產品智能化及制造服務化方面進行模式創新,主要涵蓋集成技術模式、管理模式與組織模式創新,以此來重塑智能制造生態,具備智能制造基礎的企業應力求在模式上有所創新。典型的智能制造模式主要有智能工廠模式、網絡協同制造模式、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模式、產品全生命周期數字一體化模式、遠程運維服務模式、協同制造模式、柔性制造模式等。
在發展綠色制造上下功夫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我國突出表現出資源能源利用水平低、嚴重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新時期,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在工業領域發展綠色制造來減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工業發展外部環境影響,既是制造業企業提質增效、節能降耗的重要途徑,也是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的主動選擇。
打造綠色供應鏈
要通過選擇性政策,標準、法規倒逼手段,重點在制造企業產品設計、材料選用、生產、采購、回收利用、廢棄物無害化處置等環節大規模開展綠色制造,更加注重及強調產品全生命周期屬性。同時,鼓勵企業打造綠色供應鏈,還要積極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借助技術變革,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建設綠色制造載體
實施綠色制造,要積極打造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制造服務平臺等,加快建設省級及國家級綠色制造創新中心、綠色制造產業聯盟,進一步增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供給,強化示范引領作用。同時,要圍繞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戰略打造區域綠色制造樣板,依托“一帶一路”推動節能環保等產業“走出去”,以綠色制造項目為抓手在沿線國家和地區推進綠色制造產業合作。
充分利用綠色金融
引導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除了利用專項建設基金、清潔生產、工業轉型升級等專項資金外,還要重點發揮綠色金融在推動產業綠色發展中的作用,比如積極利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及綠色產業基金,拓展企業綠色制造融資渠道。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大政府對綠色產品的采購和財稅支持力度,以此來增強企業發展綠色制造、生產綠色產品的信心和決心。
在發展服務型制造上做文章
制造業服務化是現代制造業的發展趨勢,服務型制造的本質是要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是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衍生出的一種新型產業形態,發展服務型制造是提升我國制造業價值鏈和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有利于改善供給體系、適應消費結構升級,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發展服務型制造,企業要從以加工組裝為主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企業只有夯實知識產權資產,才能在差異化發展中突圍出來。發展服務型制造,在生產制造維度,以“設計+創新”為核心加大服務要素的投入,延伸和提升價值鏈;在產品輸出維度,以“產品+服務”為組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如IBM公司在制造業基礎上開展IT業務,提出用“服務產品化”的方法創新IT服務;通用電氣基于B2C運作模式開展在線銷售、在線設計、在線咨詢等服務等。
創新服務型制造發展模式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產品為中心的商業模式逐步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制造企業通過不斷進行模式、能力、資源迭代發展,對組織結構、運營流程進行內部重構,進而演化出新模式來適應市場需求。網絡化催生包括眾包、用戶參與、社會化生產、電子商務等新的制造業運營模式,是業務層次與消費層次高端化的一種表現,要積極鼓勵企業創新商業模式來提升產品附加值。比如海爾的“網格化門店+家居定制”的O2O模式、好孩子實施“網上商城+母嬰產品+嬰幼兒教育”模式,紡織服裝、新材料等行業柔性制造等。
未來展望
新形勢下,產業競爭已經成為各國綜合能力競爭的重要體現,我們應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時期化挑戰為機遇,順勢而為,實現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目標,就要緊緊抓住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及服務型制造三個“制造”高點,實現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的轉變。
加大對制造業人才的培育和引進力度
落實《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加大制造強國建設人才保障。圍繞制造業重點任務和重點領域,加強培養多學科跨領域復合型人才,加快實現產業與教育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鼓勵職業院校設置與《中國制造2025》相關的專業課程和實訓課程,重點培養實用型和工匠型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優化制造業人才發展環境,搭建制造業人才供需平臺,扭轉人才“脫實向虛”現象,重點培養“理工+經管”復合型專業人才,積極引導優秀人才流向制造業領域。
千方百計鼓勵企業自主創新
無論是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還是服務型制造,根本就是要激發企業創新,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技術變革和模式創新來改變產業形態、組織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建設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解決關鍵共性技術,依據中關村等區域加強創新要素輻射帶動作用,煥發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積極性,通過加大研發投入來搶占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制高點。同時,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也要兼顧行業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差異性,中小企業存在研發投入積極性不高、資金不足等問題。
進一步強化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完善現有的首臺(套)政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財政激勵政策,針對關鍵領域適當提高研發加計扣除的比例,擴大研發加計扣除政策的適用范圍。加強財稅政策與其他產業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確保政策目標的協調性和一致性。加強財政資金對智能制造、“四基”發展、高端裝備等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領域的支持力度。研究實施有利于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稅收政策,積極推進增值稅改革,進一步完善企業研發費用計核方法。
完善公平的市場準入和競爭政策
在制造業領域進一步放寬和落實民間資本準入門檻,擴大對內開放,破除行政性壟斷。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政策,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在節能、環保、質量、安全等重點領域健全和完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圍繞制造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設立“黑名單”制度,強化市場監管能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做好管理銜接、實施效果評估論證,確保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的目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