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白駒過隙。送走2017年,迎來2018年。
2017年是一個產業奠基年,這一年,5G技術測試驗證熱火朝天,標準確立,物聯網應用落地開花,聯通“混改”開局,人工智能初露鋒芒;2017年也是收獲的一年,這一年,智能制造、兩化融合縱深發展,提速降費、網絡治理成效顯著,全國電信業務總量增長69%,互聯網行業收入增長40%。
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ICT行業有理由在2018年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首當其沖的是5G。日前工信部宣布我國啟動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工作,比原計劃提前了半年時間。三大運營商都釋放了5G布局加速的信號,明確2018年將進行大規模測試組網以及5G網絡預商用試驗。網絡的部署和商用將使5G產業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預測顯示,中國在未來5G投資上將達到2萬億人民幣的規模,這預示著中國將成全球5G發展的中心。相關報告預測,到2035年5G將在全球創造12.3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全球5G價值鏈將創造3.5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2018年是5G的一個拐點。
其次是物聯網。經過2017年的發展,物聯網從實驗室走向商業落地。目前物聯網領域百花齊放,但2018年產業將進入至整合階段,行業需求才是驅動物聯網成熟的關鍵因素。平臺、邊緣計算、存儲技術、安全將會成為關注的焦點。其實物聯網的實質是大數據應用,如何收集和處理、運用數據才是物聯網發展的最終目標。2018年會是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年,在5G浪潮的推動下,物聯網的發展或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應用結果。
最后人工智能。作為2017年的“網紅”級技術,人工智能在2017年到得了“普遍運用”:越來越多的產品以搭載了“AI 人工智能技術”為主要賣點,短時間內應勢衍生出了一堆的AI硬件,從手機到智能穿戴、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無AI不成產品。但2018年才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一年。作為全球主要國家爭相發展的高新技術,中國對此自然是十分關注,不久前發布的《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 年~2020 年)》就明確指出,我國將在4 方面、17 個產品或領域重點發展人工智能。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2018年各個領域將會無處不AI。
此外,2018年還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對ICT產業來講,除運營商“混改”繼續受關注外,這一年,“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互聯網+行動計劃”等國家戰略將全面落實和實施,中國將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隨著國家政策、產業生態、產品技術、市場鏈條的日趨明朗,中國的ICT行業必將乘勢而上,躍入一個新時代。
但是2018年ICT產業面臨的挑戰并不少。無論是運營商,還是設備廠商都面臨轉型壓力。萬物互聯時代,運營商的定位是什么?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或許在2018年我們依然找不到答案,但會離答案越來越近。盡管5G的蛋糕很大,物聯網的前景光明,但設備廠商的日子在2018年并不會太燦爛,畢竟5G是一個長期投資的過程,物聯網還需要進一步“培育”。
手機廠商將在2018年迎來最嚴峻的挑戰。用戶換機周期加長,成本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加劇。不出意外,明年整體市場的銷量會下降,中小廠商將會紛紛倒閉。
但畢竟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到來,2018年將是這個新時代的開局之年。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方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