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傳統制造業,成本核算通常從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兩部份進行,這也是長期以來公認的做法。但近年來,采用這種做法的人越來越少,因為這些信息一般來說用處不大,或者說是不夠及時,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 另外,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的傳統計算也存在很多缺陷。 但是,如果這些缺陷得到糾正,可以對成本性質深入了解,有助于做出更好的決策并支持運營改進。
第一步是消除使用當前總成本信息來指導決策。
這種純粹的財務模式通常不能反映資源和過程的因果關系。應該用成本模型取而代之,這個模型明確地反映了資源和過程因果關系的運作模式。
制造業已經從可變的直接成本轉變為固定開銷的資源和成本。需要了解運營關系和系統,用金錢說明這些不斷演變的因果關系。 貨幣指標需要反映對決策有用的資源運作流程。
第二步是正確地定義術語“固定”和“可變”。
在定義時通常錯誤地認為可變成本是可避免的,固定成本是不可避免的。另一個常見的錯誤是通過產品數量評估任何固定或可變成本。成本評估為固定或可變的正確方法是查看資源或資源組與其直接產出的關系,可能是幾個因果關系的結果,而不是產品。
這種評估通常會導致一個固定的和一個可變的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一個。例如,機器維護團隊的主管工資和團隊的福利是一個固定的成本,而技術人員的工資是隨著所需的維護水平而變化的。
對于許多間接支持資源而言,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的初始確定隨著生產過程中其他資源的使用而變化是很常見的。例如,電力最初是可變的,直到用于維持生產設備中的所需溫度。然后它成為一個固定的生產成本。
第三步是跟蹤和審查資源能力的使用情況。
任何資源都有生產時間和非生產時間(如培訓、維護或等待維修/設置等重要活動)或空閑/過剩時間(無生產性工作)。每一類容量的使用都需要通過成本模型進行不同的處理。 例如,生產人員的生產時間隨產品量而變化。
然而,它仍然會有固定的成本,如主管、強制性的安全和人際關系訓練(非生產時間),等待維修或其他問題的時間(非生產時間)和福利。這些成本應該適用于產品成本,但是應該在固定和可變的組成部分中確定。 閑置/過剩時間不應用于產品成本。 這是由于某個層次的生產計劃不合理或銷售和市場營銷不良造成的組織級成本。
正確定義和跟蹤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會產生反映經營成本的成本模型,并能夠對增量成本和邊際成本進行快速準確的分析。 請記住固定和可變的關系對于成本度量和操作數量的流動都是很重要的。
如果應用因果關系原則來創建決策支持模型,兩者應該沒有區別。 不幸的是,用于模擬成本性質的技術并沒有被廣泛傳授。雖然德國管理會計技術,資源消耗會計和某些形式的基于活動的成本核算包含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