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國產FPGA知名企業“京微雅格”的破產倒閉,讓業界有識之士扼腕嘆息,憑借多年的積累本應縮短與X和A公司差距的希望,再次變得有些渺茫。
“京微雅格”曾經是國產FPGA行業的一面旗幟,破產倒閉后,其培養的技術人才如今散落在同行國產FPGA企業,仍然在發光發熱,然而有一人選擇了堅守,一直在努力讓多年的技術積累獲得重生。
他,就是王海力,原京微雅格副總裁。
就在剛剛過去的1 月份,他帶領原京微雅格舊部7名員工新創公司“京微齊力”(齊力科技)獲得了Pre-A輪融資,除提供傳統FPGA芯片的同時,進一步瞄準人工智能和新興應用領域的應用需求,開啟了新一代AI可編程芯片AiPGA、邊緣異構計算芯片HPA、嵌入式可編程核eFPGA IP研發計劃。
從兩家公司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京微齊力”與“京微雅格”顯然有著不可割舍的血脈。事實也是如此,王海力在重整旗鼓的“京微齊力(齊力科技)”團隊后,經過多方努力獲得了“京微雅格”上百件FPGA專利和專有技術(含國際專利)的授權及二次開發權,在原“京微雅格”產品基礎上推出了包括HME-R(河)系列、HME - M(山)系、HME - C(云)系列和HME-P(星)系列產品,同時還創新地推出了HME - H(大力神)系列和HME - A(阿凡達)系列產品。如今,“京微齊力”已經開發出客戶40多家,2017年累計實現銷售額突破千萬元。
有必要回顧下王海力博士在國產FPGA行業的奮斗歷史。
2005年年底,即將博士畢業的王海力加入了一家新成立的中外合資公司——雅格羅技,開始了國產FPGA芯片研制工作。
2010年在北京市政府相關引導資金支持下,公司也轉換身份并更名為“京微雅格”。隨后6年的時間里團隊陸續推出了低功耗系列、低成本系列、高性能系列三大產品,派生出幾十款芯片,累計出貨超百萬片。
但FPGA是一項資金消耗量大、研發時間久、回報周期長的產品,隨著持續資金投入的中斷,相關資金沒有及時到位,以及公司對于融資缺乏節奏,“彈盡糧絕”的問題擺在了團隊面前。
公司數月發不出工資,員工陸續離開,但是作為代理CEO的王海力卻帶領著7位老員工,繼續堅持了18個月,尋求重組機會。
在征求得到原公司股東同意的前提下,大家最終決定二次創業,留守的8人在2017年6月成立“京微齊力(齊力科技)”。原公司以存續的狀態繼續維持著,同時將其所有產品、技術等全部獨家授權給現公司使用。
新公司面臨的第一個棘手問題便是融資。
原本以為會面臨不順的團隊,沒有想到在新公司成立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便拿到了近700萬元天使輪融資,由泰有基金領投,水木基金、臻云創投、泰科源跟投。
第二個問題是人才。
原公司的核心技術團隊是國內第一批正向設計FPGA芯片的成員,“必須把這些人再次請回來”。目前,員工已從“八桿槍”發展到30余人,包括4名海外歸國專家、1名北京市特聘專家和海聚人才、1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顧問,團隊多數人具有超過20年的業內工作經歷。
第三個問題是做什么產品,如何打開新市場。
經過內部反復討論,看中了如火如荼的AI市場。芯片是AI發展的關鍵,目前AI的核心算法是深度學習,其“訓練”部分主要在云端(服務器端)進行,而“推斷”部分則可在云端和終端(產品端)分別進行。
兩大過程對芯片要求極高,傳統類型的芯片(如CPU)計算力不足,因此新型混合計算架構的CPU+GPU、CPU+FPGA、GPU+FPGA、固化深度學習算法的人工智能專有芯片(如TPU、NPU等)逐漸取代傳統單一模式的CPU、GPU、FPGA、DSP芯片,成為集成電路領域增速最快的發展方向之一。
而研發這類異構芯片又是團隊所擅長的,因此除了繼續銷售原有的FPGA芯片之外,“齊力科技”把接下來的研發重點放在了AiPGA芯片、異構計算HPA芯片、嵌入式可編程eFPGA IP核三大產品上面。
相比傳統專用芯片平均2年的生命周期,應用于多個產業鏈的新型異構可編程計算芯片的生命周期可長達10年。
在重建服務器機房、恢復資料、招募老員工的過程中,團隊已經確立了兩款新產品系列:“大力神”芯片和“阿凡達”芯片。前者將用于消費類新興顯示視頻相關領域,后者主要嘗試16/12納米新工藝,進一步提升現有FPGA的算力和能耗比。
市面上現有的人工智能芯片多是專用類型,較為單一地處理語音、圖像、視頻等功能,而“齊力科技”則希望通過創新的可編程技術,平衡好通用與專用的功能,實現新一代異構可編程計算芯片,解決新興應用中的各類需求。
很顯然,王海力的這次再出發所要面對的困難仍然不少,畢竟人工智能芯片也是一個需要大投入的領域,而能否吸取“京微雅格”失敗的教訓,在技術、資本和市場中尋找到最佳平衡點,成為“京微齊力”的發展關鍵。
最后,祝福王海力,祝福京微齊力,祝福國產FPGA廠商,一切順利!
原文標題:《借腹“京微齊力” 王海力讓“京微雅格”脫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