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子產業在經歷了家電、PC 和移動終端引領的多輪創新浪潮后,即將迎來以 AI 和 IoT 為主導的全面智能新時代。為應對AI和IoT的大趨勢,電子產品需在硬件性能、外觀、用戶體驗等多個維度來實現提升。2018年3月14日~3月16日召開的2018慕尼黑上海電子展上,我們會看到一場“智向未來”的電子盛宴。
在此期間,與非網與摩爾吧共同出品的視頻欄目《與非觀察室》,推出一檔《2018慕展特別策劃-科技大佬有話說》的視頻專訪系列。每場專訪中,我們邀請到一家廠商的技術或市場高層參與,就該廠商在展會期間展出的重點技術、產品,面向的應用市場以及產業競爭格局等展開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博世傳感大中國區業務發展和市場總監扶彬,與我們一起暢聊過去20年里國內電子產業的發展變遷,以及給測試測量廠商帶來的變化。我們將與杜工展開如下對話:
1. 隨著人工智能、語音識別、大數據、體感交互等技術在消費電子領域的滲透,眾多行業例如可穿戴,增強和虛擬現實和智能家居等行業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您認為,從傳感器的角度而言,挑戰有哪些?應對挑戰博世有何優勢與戰略規劃?
2. 博世最新推出的BMA400所需耗電量僅為現有加速度計的十分之一,可以再更詳細介紹其優勢和應用領域嗎?在智能穿戴與物聯網領域,除了低功耗,博世重點提升傳感器的哪些性能表現。
3. 當前消費類產品的更新迭代速度極快,一般產品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半年到一年,對于其中重要部件傳感器而言應該也有同樣的挑戰,在產品和技術迭代方面要跟上客戶的需求,從博世的角度這意味著什么?產品生命周期是否變短?如何更好的平衡技術研發的投入產出比?
4. 在消費類市場,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終端設備需要傳感器來實現智能化設計,另一方面是同一終端設備需要更多類型和數量的傳感器產品,這對傳感器廠商而言是巨大的市場機會,但也引出一個選擇的問題,從博世的角度,你們的傳感器戰略是怎樣的?如何選擇做哪些不做哪些?
5. 無論是IoT、車聯網還是工業4.0,與云的交集越來越大。但目前市場傳感器廠商眾多,在接口定義或協議方面卻是散、亂、雜的現狀,這便對傳感器收集的數據上傳至云端帶來了挑戰。請結智能家居應用與博世傳感器技術戰略,談談您對這個問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