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無論哪個產業,問及未來發展規劃,可能都會與人工智能掛鉤。人工智能發展炙手可熱,其將成為2018年眾多領域的最大變革。不僅如此,人工智能還是連續兩年寫入政府報告的新動能,是國家戰略發展的核心技術。國家更是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云計算、高端制造四大行業開啟IPO新規,支持力度可見一斑。
人工智能不僅限于強大的超級計算機和大型設備,它也正在成為智能手機和可穿戴設備和設備的一部分,手機、汽車、可穿戴在內的終端都將越來越多地迎來AI加持。其中,對于手機產業來說,人工智能也在發揮越來越強的作用。而人工智能在手機領域應用主要集中于攝像頭領域。
手機攝像頭發展成熟 人工智能成差異化競爭關鍵
手機作為一個大眾化的消費級產品,一直都處于照相能力的軍備競賽之中。最初手機照相能力之爭,重點在于分辨率,而此競爭發展到業界已經難以靠分辨率取勝的地步。
然后,產業之間開始不斷的增加鏡片數目、也不斷的增大鏡頭光圈、不斷的增大CMOS面積、不斷的加入光學防抖等零部件,但發展至今發現,手機內部已經難以單純透過硬件來提升成像能力。
隨后,雙攝應時而生。但單純從硬件來看,雙鏡頭拍出來的成像,充其量是兩張不同質素的照片,單獨看起來意義并不大。但業界對攝像能力的追求,讓攝像頭不斷革新,直至蘋果3D攝像頭的出現,手機鏡頭加速步入了新的時代,即影像算法和人工智能時代。
搭載AI運算處理單元后的手機,結合本身GPU的圖像處理能力,能顯著提高在圖像內容生成、識別和處理上的功能。無論是美顏、美景還是美視頻,都有很好的改善。
目前眾多廠商都在擁抱人工智能,其中,在所有智能手機競爭對手之前,蘋果公司開啟了3D傳感的人臉識別應用之旅。為了紀念iPhone十周年,新款iPhone X集成了“TrueDepth”攝像頭——近紅外3D攝像頭。意法半導體為該攝像頭提供3D飛行時間(ToF)近紅外圖像傳感器,適合人臉識別和移動支付等應用。近紅外攝像頭的圖像傳感器和點陣投影器一起工作,可實現高精度的深度感測功能。
在蘋果之外,三星、華為、谷歌、LG等都有采用AI技術的手機發布,此前華為面向全球發布了Mate10系列,其麒麟970芯片+新一代EMUI8.0的軟硬件結合使端側智能更進一步。華為Mate10通過創造性地集成人工智能專用NPU神經網絡單元,打開了人工智能在端側應用的大門。
AI引眾多廠商布局,而AI深化照相能力之外,還可做人臉識別及AR之外的更多的應用。可以說,手機AI帶來的不僅是攝像能力本身的提升,而是將攝像頭作為信息采集方式之一,納入更龐大的能力體系里,以此培養出手機的精準識別能力、多元數據處理能力、內容輸出能力,這對于未來才是至關重要的。毫無疑問,AI的加持將為手機產業帶來新一輪革命。
此外,據Gartner預測,2022年搭載AI功能的智能手機將從當前的10%提升到80%左右,人工智能功能將成為各家智能型手機廠商產品差異化的關鍵。可以說,人工智能蘊藏著無限商機。
挑戰與機遇并存 中國將成AI全球領導者
AI前景向好,但AI的發展和普及也將為相關廠商帶來更大的挑戰。如以往相機元件廠商只需提供硬件平臺,而現在他們將要進一步提更完善的相機算法方案,更可能還要與手機芯片制造商合作,把計算能力和影像計算整合,此也將為未來的手機元件產業帶來更大的沖擊。
挑戰雖在,但機遇更大。目前,AI在中國已蓬勃發展起來,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投入在全球占比48%,并首次超越美國占據榜首。據相關機構預測,2018年就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和總股本交易數量而言,美國在全球仍將領先,但其正在逐漸失去全球交易主導地位。
而中國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面部識別和智能芯片兩大領域已經有了明顯發展。其中,智能芯片方面,AI的能力,不僅取決于智能算法的準確度,更需要攝像機有一顆強大的AI芯片,再配合后端強大的云計算系統,才可能實現。
而華為的基于麒麟系列芯片的全新人工智能算法已經應用在華為MATE10系列手機當中,并且其相關技術還正在被應用到華為最新的智能攝像機中。未來人工智能規模還將由手機領域擴展到更多的領域,預計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還有望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AI大勢已來,它帶來的變革能量將為各產業帶來巨大的價值,而在手機領域,在華為、蘋果、三星主打人工智能后,國內其他主流品牌也將開啟人工智能應用,而我們尤為期待攝像頭在AI下帶來的驚喜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