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開始延伸至工業領域,據市場機構預測,未來15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超過11萬億元。近年來,關于工業互聯網的政策密集出臺,美的、三一重工等制造業龍頭企業以及IT企業紛紛布局,搶占先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21ic.com/news/control/201804/759254.htm
4月18日,記者在2018廣東工業互聯網峰會上獲悉,華南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于當天成立,將聚集工業界和信息通信界的中堅力量及相關機構,為華南地區今后的工業互聯網以及智能制造提供一個發展平臺。
制造業龍頭
率先布局工業互聯網
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技術環節日趨成熟,今后兩年將是中國工業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機遇年。
早在2011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提出了工業互聯網概念。據悉,工業互聯網是指工業產業鏈中的設備、產品、訂單、流程、員工、客戶、供應商相互連接,通過大數據整合分析,提高生產率以及產品智能化。
GE研究認為,單從生產率和能源效率的提高來看,工業互聯網至少使中國的航空、電力、鐵路、醫療、石油行業在未來15年節省約240億美元的成本。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告訴記者,“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形式,未來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
當前,工業互聯網市場已出現了不少大企業的身影。除了阿里巴巴、騰訊、聯想和百度等互聯網和IT巨頭構建工業云平臺,爭奪700億元左右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市場規模外,制造業企業也開始在生產中實踐“互聯”的概念。注塑機企業博創搭建無人生產線,在大數據分析支持下,生產工序比傳統工藝減少50%,周期時間縮短30%,品質提升20%以上;美的集團建立了空調生產車間的Digital Twin,可以對設備狀態實時監控,而旗下的美云智數支持了美的集團銷售規模1600億元。此外,三一重工、海爾等龍頭企業也在投入上億元積極建設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市場
需基礎設施與人才搭建
有市場機構預測,未來15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超過11萬億元。但當下積極布局工業互聯網以及智能制造的大多是制造業大企業。數據表明,2017年中國企業設備數字化率為44.8%、數字化設備聯網率為39.0%。中小企業依舊存在基礎薄弱,設備改造和數據采集難度較大的問題。
一位業內研究員表示,需要引導中小企業加快進行網絡、數字化設施改造升級。
“5G技術的發展能促進工業互聯網網絡性能的提升。”一位專家告訴記者,這將倒逼通信行業企業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
此外,有研究表明,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人才問題凸顯。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國的首席信息官(CIO)在企業中地位偏低,而CIO本身對企業具體業務了解不足,在工業大數據技術應用的能力和知識有所欠缺,沒有較好渠道提升,使得構建業務模型就困難重重。”
“中國工業大數據產業正在從概念期走向落地期。”這位業內人士認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需要將這些問題挑戰逐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