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亞洲評論5月7日報導,隨著記憶體芯片需求的增加,東芝正努力招聘和留住半導體工程師。報導指出,東芝規劃中的兩座新廠需要超過1千名的工程師。根據人力仲介機構Recruit Career的統計,日本半導體業每100位求職者就有256個職缺可供挑選、超越所有產業的平均值,遠高于2014年1月的52個職缺。
除了瑞薩電子(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6723.JP)等日本競爭對手開始以高薪挖角,替中國國家投資基金興建記憶體芯片廠的長江存儲科技(Yangtze Memory Technologies Co.)兩個月前(3月12日)在川崎站附近設立辦公室向東芝、富士通、NEC等日企工程師招手。這篇報導指出,在美國、南韓以及臺灣,許多30歲族群的半導體工程師年薪超過1千萬日圓。
IHS Markit 3月底公布,2017年全球半導體產業銷售額年增21.7%至4,291.08億美元、創14年以來最高升幅。東芝的全球排名持平于第八名,2017年銷售額年增19.8%至118.64億美元。
IHS Markit指出,記憶體IC是成長最為強勁的產業類別、2017年增長60.8%。DRAM、NAND雙雙創下10年來最高增長紀錄,銷售額分別年增76.7%、46.6%。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2017年集成電路 (IC) 進口金額年增14.6%至2,601.43089億美元,金額高于各進口商品之冠,遠勝原油的1,623.28434億美元。
2018年4月美國半導體暨電子元件制造業就業人數報36.96萬、創2016年5月以來新高,連續第3個月呈現擴增;2017年1、2月均報35.97萬,創1985年開始統計以來最低紀錄。
美光科技執行長Sanjay Mehrotra 3月22日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因應供給吃緊,美光計畫在新加坡擴產、預計2019年10-12月將可投產。此外,美光也將擴大日本廣島廠規模、預計2019年初即可投產。
40萬芯片人才缺口,中國大學能“量產”嗎?
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李浥東最近有些憂慮,他看到在對中興事件與國家芯片的討論中,關注技術差距的多,關注人才問題的少。在他看來,高校的芯片產業人才儲備堪憂。幾乎所有人都在做計算機應用的東西,而不是基礎的東西。根據2017年5月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6-2017)》,中國芯片人才缺口高達40萬。
圍繞芯片人才差距的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也提到,“頭重腳輕”的大學教育,偏向教學生怎么用計算機,而不是教學生怎么造計算機。與此同時,試錯成本、原創發明難度更高的芯片領域,論文難發,然而對計算機人才的考核,恰恰以發表論文為主要評價標準,加上芯片研發專業人薪資水平,遠不及BAT等熱門的互聯網行業,導致人才出現巨大缺口。
從供需的角度看,芯片專業人才的緊缺度,理論上會很快傳遞到大學,影響大學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戰略,進而填補缺口。不過在全球分工體系下,對企業而言,進口芯片,遠遠比自主研發更立竿見影,至少不用考慮科研的長周期和轉化風險。在資本和人才高速流動的市場經濟下,資源要素總會流向洼地,所以芯片領域的40萬人才缺口,其實是個“偽缺口”。
至于李國杰提到芯片領域論文難發,的確是棘手難題,不過它更多是高校的通病。以論文數量為導向定學術水平,被詬病已久,在扭曲的評價機制之下,受困擾的不只是芯片行業。
高校的科研人才,不愿坐冷板凳,而是熱衷于與市場緊密貼合的專業領域,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科學家收入和地位不如所謂“戲子”,和工程師們投向BAT等高薪互聯網公司的懷抱一樣,未必有多么不堪。在中興事件中,很多人談到國家戰略,認為應該以舉國之力發展芯片技術,拒絕受制于人。民族道義的層面,這話聽起來很有感召力,但諸如外賣共享單車這些影響衣食住行的科技應用,何嘗不也是一種“基礎設施”?
通過引進國外成熟的技術和商業模式,中國少走了不少彎路,典型的就是上個世紀末興起的互聯網創業浪潮。谷歌移植到國內,有了百度;ebay移植到國內,就有了淘寶。在快速本土化的同時,中國用短短幾十年,走過了發達國家百年的科技創新史,導致國內企業在發展模式上更傾向于短平快的投資戰略,更青睞于快速產出的計算機應用,比如各類時興的互聯網程序或平臺,而非芯片這種需要高投入、高積累的計算機設計和制造領域。
在談論中國芯片迷思時,這是有必要厘清的前提。它意味著哪怕上升到國家戰略,芯片研發也未必能夠突破中國發展階段和市場環境的限制——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年代,企業永遠只會選擇資本變現最快、最有利的競爭模式。
市場是就業的指揮棒,這決定了40萬的人才缺口,未必能夠通過高校量產出來。2011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做好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將就業率與專業命運掛鉤,一度引發大學功利化的批評。如果將芯片人才納入重點培養的教育戰略,看上去是反其道而行之,有利于培養冷門、偏門人才,實際上卻是強化了行政化的局面。高校不以就業為導向,大學缺少自主權,此時橫插一杠,量產芯片人才,未必是學科建設的應有局面。
芯片研發在高校遇冷局面倒是提了個醒。專業設置功利化,追求短平快的科研項目,唯論文數量論,重理論輕實驗的學術氛圍,都是值得商榷的議題。要掌握自主創新的能力,有持續的原創科技輸出,良性的人才培育機制必不可少。在這個意義上,李浥東、李國杰開出的藥方未必可行,但其正確的問題意識,卻指出了真正的短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