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遭做空連續下跌的聯想,最終還是在恒生指數最新的一次成分股調整中被移除出局。資本市場的一次常規動作,被炒作得彷佛天都要塌了,導致投資者對中國科技板塊的擔憂加劇,聯想集團發出的聲明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市場情緒。“我們尊重恒生指數的審核結果,但我們特別關注公司的持續轉型,以及為股東帶來可持續的長期回報。我們認為,恒生指數的審核結果,并不會對我們的股票表現產生長期的實質影響。”
被“做空”是資本市場常規動作 未來或再度重返
什么情況下,上市公司會被納入恒指?被納入恒指的上市公司為何又會被剔除?
針對科技日報記者的提問,上游財經專家顧問江瀚表示:“在我們詢問到底什么樣的公司會被納入恒生指數的時候,我們要先了解什么是恒生指數。”
據江瀚介紹,市場中的股票眾多,在沒有大數據的情況下,想要通盤考慮所有股票來判斷股市的漲跌不太現實,股票交易所往往會采用統計學的抽樣調查方式,選擇一些樣本股票用來代表當天股市的漲跌。
“世界上最著名的股票指數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道瓊斯工業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英國的富時指數等等。”江瀚說,“恒生指數就是其中代表香港股市的指數,它以香港股票市場中的50家上市股票為成分股樣本,以其發行量為權數的加權平均股價指數,其選擇的標準是過去12個月中,股票的市值占所有上市普通股份總市值的90%,成交額也必須占普通股成交額的90%,在對這兩個90%進行一定的排名,取前50名納入恒生指數。”
中粵金橋投資合伙人羅浩元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恒生指數成分股入選的標準,主要在于標的股對香港市場的重要性。標的股日均成交額、活躍度,以及流通市值大小是重要決定因素。這50只成分股中,利潤豐厚的金融、地產等包辦了大多數席位,恒生指數留給那些身處充分市場競爭行業企業的席位相當有限,聯想集團在那些市值動輒上萬億或大幾千億的巨無霸面前,并不占優勢。”
據江瀚介紹,按照香港股票市場的規定,恒生指數每季度做出一次季度檢討,將符合恒生指數標準的股票保留在指數內部,將不符合標準的股票剔除出恒生指數。
羅浩元說:“這樣的調整每個季度都會發生,算不上什么大新聞。早在2006年,聯想集團也曾被恒生指數剔除過,但隨著聯想集團業務的高速推進,恒生指數于2013年再度將聯想集團納入恒指成分股陣,未來,聯想集團再度重返恒指成分股也有可能。”
淪為最差科技股說法太外行 對聯想的影響有多大
羅浩元說:“和股價的漲跌不會影響相關公司的營收與利潤一個道理,這樣的調整不可能影響到被調整的公司的實際經營,最多只會讓聯想面子上過不去。讓‘聯想集團淪為全球最差科技股’這種說法更是一種非常外行的說法。”
江瀚對科技日報記者說:“高通公司就曾經被剔除出美國納斯達克100指數,但是高通的經營并沒因此受到影響,甚至在被剔除出納斯達克100指數之后,它還成為了標準普爾100指數的成分股。相似的情況,在科技公司中可以說屢見不鮮。”
羅浩元亦表示:“我們要更加客觀公正的看待這個問題,不僅聯想集團,李嘉誠旗下的九龍倉,中國航天工業集團,香港最大的航空公司國泰航空等也曾被剔除出恒生指數,他們的經營業績都非常好,只是因為某一段時間市場波動影響,讓恒指編制的時候沒有納入。”
既然如此,為什么這件事會在市場上被無限放大?聯想集團又為什么會被“做空”?
江瀚說:“做空是資本市場較常見的現象,一旦某一只證券產品的價格出現一定的套利空間,就會有機構對其進行做空交易。”
江瀚強調:但現在市場的做空呈現出較大的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特征,很多國際游資會選擇一些關鍵節點做空某一只金融產品,來實現自己很多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當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索羅斯所帶領的國際對沖基金就曾經惡意做空東南亞各國匯率,引發各國的金融危機。在某種時候,做空會成為世界金融戰爭、貨幣戰爭的一種武器,被很多國際資本所掌控。
對于“公眾普遍把矛頭對向了聯想最近幾年利潤下滑導致股價下跌,最終被踢出恒生指數成分股陣營”,羅浩元說:“市場可能忽略了這樣一個現實,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聯想集團似乎已挺過了最困難的時刻,去年三季度營收和利潤雙雙大幅增長,呈現出重返巔峰的勢頭。更重要的是,在聯想未來希望所在的戰略轉型方向上,其創新業務和產品呈現出非常好的增長勢頭。”
羅浩元說:“聯想當前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是這個行業的通病,并不是某一家企業獨有。惠普和戴爾同樣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并尋求轉型,很難說他們現在的處境就比聯想集團好,更難說他們的轉型就比聯想成功。”
聯想轉型需要時間和包容 船大調頭慢
江瀚說:“科技公司是上市企業中最不穩定的一類股票類型,對它們的衡量難以應用于很多投資機構所擅長的方式,整個世界科技市場經常會出現較大的波動,也有可能帶動公司股價的急漲暴跌。總體上來看,聯想的業務發展相當穩定,這讓聯想沒能成為資本市場所熱衷炒高的標的。”
聯想集團在公告中表示:“事實上,我們看到公司的經營業績在穩步提升。最新的第三財季報告顯示,聯想已經重回上升通道,單季營收達129億美元,創三年新高,稅前利潤1.5億美元,同比大幅提升48.5%。”
聯想集團認為,“隨著‘三波戰略’的進一步落實以及新業務核心能力建設的逐步完善,聯想正進入一個業績強勁、可持續增長的新階段。”
從聯想集團業務進展看,它的“三波戰略”正在得到有效執行。
公開信息顯示,在聯想PC業務增長高于市場平均增速,保持了行業領先的盈利能力的同時,聯想數據中心業務實現了兩位數的高增長,成為它第二大利潤增長引擎,在HPC高性能計算領域更保持了連續四年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成績。在移動業務方面,聯想在北美和西歐都實現了高于大市30%以上的同比增長,在拉美的業績表現則更為搶眼。在以“設備+云”和“基礎設施+云”為智能變革方向的“第三波業務”上,上升勢頭顯著。此外,聯想正全面布局的SIoT(智能物聯)市場,以構建開放的智能生態為主要訴求,他們與迪士尼合作的聯想Mirage AR頭顯,一經推出便成為全球AR市場規模占比最高的智能設備,全球銷售總額已經達到了7000萬美元。
但是,羅浩元也強調,向創新業務轉型對聯想而言,雖然充滿希望但難以一蹴而就。對聯想這樣一個年營收高達400多億美元的重型航母而言,指望它能夠像一個年營收只有4億美元的快艇一樣在短時間內完成調頭動作,并不現實。
羅浩元說:“聯想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船大調頭慢,要完成這樣的調頭,需要時間。轉型中的聯想,更需要的是鼓勵和包容,而不是一味唱空與起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