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注定將是全球經貿史上足以載入史冊的一天。美國準備在本周五今天對中國34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加征關稅,中國則將在關稅加征后的第一時間作出反擊,這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準備進行數月甚至數年的貿易戰中打響的實實在在的第一槍。
也許至今很多人都還無法理解,幾乎是毫無預兆的,為什么中美之間會突然爆發如此規模的經濟沖突?
實際上,從代表一個國家工業最高水平的芯片產業領域來看,早就開始顯示一些端倪。跟隨中美貿易沖突一起爆發的中興事件,正說明了這一點。
在與全球為敵的背景下,特朗普貿易制裁能否像其期待的那樣游刃有余?對華貿易威脅又真能像其宣稱的那樣穩賺不賠嗎?中美貿易戰最終會走向何方?中國在被動迎戰的背景下,又該如何應對?
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的歷程也是中美在高科技領域實力博弈的過程,回望歷史發展中的一些事件,再聯系當下,我們可以梳理出一些清晰的思路。
2009這一年
過去的三年里,趙偉國是全球半導體產業中最受矚目的角色,也是飽受爭議的角色。
這位人稱“餓虎”從不知低調為何物的企業家,在2009年憑借個人49%的股權強勢加入紫光集團。
2009年,對于趙偉國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是人生開始新階段的一年。這一年,靠著自己創立的建坤集團的實力,42歲的他第二次回到紫光,這一次,是以紫光集團董事長的身份。
這一年,張汝京創立的中芯國際正深陷被臺積電起訴侵權官司的巨大泥潭中。在中芯國際反訴臺積電被北京高院駁回訴訟請求后,在美國加州法院,臺積電再次勝訴。接到律師通知的那一刻,張汝京在電話前放聲痛哭,第三天,他便引咎辭職,離開了為之奮斗了9年的中芯國際。
這一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nternationalTradeCommission,以下簡稱“ITC”)對芯片337調查案(案號:337-TA-630)作出終裁,裁決該案被申請人沒有違反美國337條款。因使用涉嫌侵權芯片而被卷入該案的我國深圳記憶科技有限公司至此贏得完勝。
這一年,三星宣布將開始量產兩款30nm制程NAND閃存芯片產品。其中一種閃存產品采用類似DDR內存的雙倍傳輸技術,據三星公司宣稱,這種產品的讀取帶寬是傳統閃存芯片的3倍左右,單顆這樣的DDR MLC閃存芯片數據傳輸峰值帶寬可達133Mbps,而舊款閃存芯片則只能達到40Mbps的水平。這意味著三星在量產芯片產業領域又取得了超越式的發展。
這些發生在2009年芯片行業的事情,如今回頭看,每一件事情都有其重要的意義所在。
半導體瘋狂并購的開始
作為三星忠實的追隨者和模仿者,在趙偉國看來,“三星經歷的一切都值得學習和總結。”或許帶領紫光集團踏入集成電路產業的契機,就源于此。
2013年6月,紫光集團斥資18.7億美元收購展訊通信,開始進入業內的視野并被持續關注,趙偉國也開啟了其近乎瘋狂的并購之路:
從2013年7月9.1億美元收購銳迪科;
25億美元收購惠普旗下新華三通信51%股權;
31億美元收購同方國芯;20億美元成為中國臺灣兩家封測廠矽品和南茂科技的股東;
37.75億美元收購全球領先的硬盤生產商——美國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 Corp)15%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
主導西數以190億美元(約合1200億人民幣)收購了閃存芯片廠商閃迪(SanDisk);
……
要不是美國政府阻撓等種種原因,紫光可能還會以230億美元將美光科技收入囊中,加之傳聞稱其還曾有意并購中芯國際、聯發科和入股臺積電等,紫光集團在芯片產業得以“餓虎”和“土豪”之稱,同時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中國芯片產業欲求高速發展,甚至趕超的一種模式——并購。
那么人們不禁要問,這種瘋狂的并購模式到底有沒有提升中國芯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產業模式的升級?
時間給出了答案。
到了如今的2018年,從中興事件的爆發,到目前日益升級的中美貿易摩擦,再看趙偉國多次并購的案例,除了揮金如土為紫光成就了“餓虎”的威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現狀并沒有多大改善,甚至于——更糟糕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需要說明的是,業內對于紫光集團在全球芯片產業的瘋狂并購戰略持有異議聲音從沒停止過。
郭臺銘就曾經在接受媒體專訪時稱趙偉國為只不過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并在業內引起了強烈反響。更有甚者列舉出諸多事實來證明紫光的并購只是為了自己的資本運作。某熟悉中國的IC設計大佬在觀察趙偉國的系列并購舉措后稱,中國國家產業政策,是希望取得國外公司的技術和經營know-how,來強化自主產業,進而完成半導體產品的進口替代,而回顧趙偉國一系列重要的并購或者入股,皆未取得絕對多數的董事席次。借此判斷,紫光其實只是在做資本而不是運營整合,沒有介入經營,而在芯片產業中,know-how和技術是沒有辦法通過并購取得的。
如果說上述是業內對于紫光集團頻繁并購的質疑,那么以其代表的中國企業在全球尤其在美國馬不停蹄并購高科技企業的這種模式日前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和產業層面。
導火索
2017年1月6日,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發表了《確保美國在半導體領域長期領導地位》報告,該報告認為中國芯片業已經對美國國家和相關企業造成嚴重威脅。為此,成員包括英特爾和高通等芯片制造商的現任和前任首席執行官的委員會給出的建議是:阻止中國收購美方認為影響到其國家安全的所有半導體技術和芯片企業,限制中國對美芯片的行業投資、出口和采購,同時和其他國家聯手,加強限制審查中國的海外芯片出口和投資。
而導致這些舉措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企業的瘋狂并購。在去年年底,美國商務部長珮尼·普利茲克(Penny Pritzker)發出警告稱,中國政府計劃投資1500億美元,到2025年將國產集成電路產品的國內市場份額從現在的9%擴大到70%,這種大規模投資可能扭曲全球集成電路市場,破壞行業創新生態系統。
這一報告直接導致了2018年3月23日,美國對華啟動“301調查”。海外并購是301調查報告當中最重要的內容,占到幾乎一半的篇幅。報告認為,中國企業在“中國制造2025”中的戰略性行業瘋狂地并購,獲取美國的技術,如集成電路、機器人、航空、生物技術等。報告指出這些企業大多數具有政府背景或是得到了政府的資金支持,所以中國的并購行為其實是為了實現“中國制造2025”目標進行的非市場行為的技術購買。
這一次美國拋出的是對中國知識產權問題和技術轉讓規則的301調查,主要針對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3月23日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的講話表露出,不想未來在這些領域中國對他們進行挑戰。
此前,特朗普簽署備忘錄,依據“301調查”結果,美國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征收關稅,并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并購;同日,中國商務部公布了自美國進口的7類、128稅項產品(主要是農產品)擬加征關稅的清單并征求公眾意見。
至此2018年國際經濟領域最令人矚目的一場貿易戰在全球最強的兩個大國之間打響。
也許至今很多人都還無法理解,幾乎是毫無預兆的,為什么中美之間會突然爆發如此規模的經濟沖突?
實際上,從代表一個國家工業最高水平的芯片產業領域來看,早就開始顯示一些端倪。跟隨中美貿易沖突一起爆發的中興事件,正說明了這一點。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以國家政策主導,以芯片產業戰略部署為典型的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全面發展和升級,是這次中美貿易戰產生的直接導火索。
中美貿易戰的核心:科技之戰
此次 “301”調查報告顯示出對中國產業戰略極為熟悉和高度關注。它廣泛引用“中國制造2025“、“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多篇中國政府產業規劃。
這篇報告實際上是對中國科技發展、技術引進、產業升級等相關政策的系統而全面的梳理,以及中國引進和利用高新技術的較為成功的案例的詳細總結。報告表明:“技術和知識產權驅動經濟增長,令美國經濟保持競爭優勢。最終,中國要求或施壓進行技術轉移的行為、政策和做法,削弱了美國公司知識產權價值、降低了美國的全球競爭力,阻礙了創新投資。因此,令美國商業承壓和受限。”
簡單來說,就是,一直以來,技術和知識產權驅動經濟增長是保持美國長期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地位的優勢。而現在,中國利用已經通過十幾年的改革開放融入國際貿易與經濟體系所取得的飛速發展和巨大利益,吸收互聯網領域的最新技術,開始實現高科技產業的布局和迅速發展。這引起了美國的高度警覺,在中國還沒有真正崛起之前,現在下手,還來得及。
而最終決定這次中美貿易戰的升級是否,來源于美國的判斷:一是中國這么做究竟能不能真的崛起?二是以美國現今乃至長遠的發展來看,在不傷害自身的情況下,究竟能不能完成對中國這個野心勃勃的對手的制衡?
中國高科技產業:還差的很遠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達沃斯論壇上闡明,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內涵,就是從總量擴張向結構優化轉變。
那么中國的產業現狀在全球究竟處于怎樣的水平?從2016年中國各行業全球占有率排名來看,中國企業占有率比較高的制造業,都是有技術含量和門檻的,但技術密集度不高,屬于中低度技術密集型,處于價值鏈的中下游。
表面看來,中國獨角獸企業的數量僅次于美國,但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文化娛樂、生活服務這些領域,在硬件、軟件、科技、制造這些代表高科技實力領域的獨角獸依然稀缺。
當互聯網技術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規模國際傳播與民用化時,中國依靠完整的產業體系,充分利用了這一特殊機遇,實現互聯網領域多產業的迅速發展。因此中國在模式創新方面表現突出。也就是說,所謂的中國式創新更多是在商業模式上的合理應用。正因為如此,許多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不是高效管理、技術研發或精益成本控制,而是通過強力的銷售和營銷迅速占領市場,實現收入和規模的快速擴張。
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基本上都是第三棒,也就是商品化包裝,做品牌、銷售、客戶服務。而第一棒的核心元件和第二棒的公版、產品都是繞過去的。而在最基本的實體創新,也就是底層技術儲備上,和傳統強國還有著不小的差距,這在芯片產業領域,表現尤為明顯。而要想邁過這一關,過去靠市場換技術,現在已很難行得通,只有靠買,但今天,如果中美貿易戰升級,這扇門也要被關上了。
而技術和知識產權驅動經濟增長,正是美國最大的優勢。美國社會的最大財富和最大優勢不是錢,也不是人,而是美國推崇科技創新的環境。科學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制度,有三個特征:普遍主義、重視創新、致力于增進公眾福利。
創新和技術買不來
從長遠來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科學和創新是美國所擁有的最大競爭力。也是中國受制于美國的關鍵痛處。
所以中國需要思考,全民提倡的技術創新,應該怎樣去實現,怎樣去落地,怎樣去升級到產業層面。首先需要具有包容力的環境,孕育創新種子的良好土壤,崇尚和鼓勵科學家、企業家們自由探索的風氣。
而長期以來,對中國很多企業而言,面對技術水平遠遠超過他們的那些國外創新科技企業,他們一看不管花多大的代價也是追趕無望,通常所要做的就是買買買。然而,買的來股東席位,真的買的來技術嗎?趙偉國雖然視李健熙為偶像,但顯然,他只是學到了三星的一點戰略皮毛,三星能走到今天的地位,絕不是靠反周期的并購和擴產那么簡單,而是幾代人的臥薪嘗膽、埋頭苦干、鉆研技術。
現在回頭再看2009年發生的那些影響芯片行業的大事,會發現,中國的芯片產業發展不乏卓越的人才,為之付出的努力和代價又是多么慘痛。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和殘酷,甚至當你想要崛起,別人就會來打壓。中國科技產業自身的發展和升級,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如何應對貿易戰
目前中美貿易戰中,對于美國來講,中國是美國出口的第三大市場,貿易保護和限制中國貿易,會影響到美國240萬個工作崗位。同時將會減少中國物美價廉產品,從而使美國中下等階層人民的生活和社會成本上升。
對中國來說,對美出口受阻,如果每年沒有3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對中國的影響:一、特朗普的關稅對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將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將造成中國產能極其嚴重的過剩;二、估計高達5000萬-7000萬個工作崗位將受到影響。
如果中國對美國的外貿順差就算只降1000億的話,對中國有多大影響?3752億相當于中國GDP的3%,1000億對中國實際上影響是0.8%。除去其他因素,應該影響在0.5%左右。
貿易戰長期的影響在于,可能會切斷中國產業鏈向頂端延伸的途徑,嚴重遲滯中國的產業轉型。要突破此困境的唯一途徑就是支撐中國經濟的主流必須向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高端邁進,而要完成它只有依靠創新。
由此,轉壓力為動力,中國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堅定不移地進一步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堅持走產業升級,創新驅動,以知識產權立國、創新立國為根本,再發展和擴大內需,進一步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未來可能將繼續擴大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開放,尤其在養老、醫療、教育、金融等領域。
貿易戰對于中美知識產權與科技服務業的發展也將是一次歷史機遇。貿易戰將倒逼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強化;中美知識產權機制將有可能進一步趨同。
總的說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崛起,美國提出的中美貿易戰,來自中國的反制,至少是一定程度或象征性的反制將是必然的。而大規模的貿易戰發生在兩個如此巨大體量的經濟大國之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對全球經濟都將影響巨大,很少有國家地區能夠獨善其身,可以預見在各方力量的游說和干涉下,最終和解的概率較大。
最后
4月7日,新華社發布的通稿《習近平同特朗普開始舉行中美元首會晤》,習近平對特朗普說:
“中美兩國關系好,不僅對兩國和兩國人民有利,對世界也有利。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系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系搞壞。中美關系正常化45年來,兩國關系雖然歷經風風雨雨,但得到了歷史性進展,給兩國人民帶來巨大實際利益。中美關系今后45年如何發展?需要我們深思,也需要兩國領導人作出政治決斷,拿出歷史擔當。我愿同總統先生一道,在新起點上推動中美關系取得更大發展。”
7月4日,華為心聲社區刊登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以《勵精圖治,十年振興》為題的內部講話。在任正非看來,芯片急是急不來的,“不光是工藝、裝備、耗材問題,股市為了圈錢,夸大太多了。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自知在云、人工智能上我們落后了許多,才不能泡沫式地追趕。在這些問題上,我們要有更高眼光的戰略計劃。”
任正非表示,“至于中國與美國的差距,估計未來20年-30年,甚至50年-60年還不能消除。但是,我們要將差距縮小到‘我們要能活下來’。”
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各方力量都對中美貿易戰極其重視和積極面對。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法律中心主任、教授葛維寶認為,美國對華的立場正在發生變化,一是因為特朗普和之前的美國總統都不一樣;二是因為中國實力已經大幅增強,美國對華政策當然要進行調整。“中美需要一起來制定兩個國家共存的基本原則和條件,當然每個國家都要保護自己的利益,我們應該找到中美關系的基本原則,兩國要一起來想這個問題,這樣才能有積極的結果,這對全世界來說都是好事,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問題沒有中美兩國的參與是無法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