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傳統工業基地面臨轉型升級的問題,徐州著力培育壯大裝備與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電路與ICT、生物醫藥四大新興主導產業。
鐵路縱橫、運河過境、襟江帶湖,徐州位于東部地區南北通衢、中州鎖鑰的要塞,是一座典型的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發展起來的城市。在鐵路掌握經濟命脈的年代,徐州逐步發展成為 “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如今,傳統工業基地面臨轉型升級的問題,徐州著力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和電力等傳統產業,加快培育壯大裝備與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電路與ICT、生物醫藥四大新興主導產業。
在7月19日舉行的徐州合作發展懇談會暨上海徐商峰會上(下稱“懇談會”),智能制造、科技創新成為在徐州企業熱議的名詞。一批具有科技含量和自主創新的企業為這座傳統工業基地增添了新的生機。
傳統工業基地的轉型
據了解,徐州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06億元,位列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第31位,是國家新型工業化裝備制造產業示范基地和國家新能源產業基地,裝備制造等8個產業規模均超千億元。
工程機械之都徐州集聚了徐工集團、卡特彼勒等國內外工程機械巨頭。徐州高新區依托徐工重卡,也吸引了100余家裝備制造企業落戶徐州銅山。其中,越來越多的企業瞄準裝備智能制造。
上海振華重工就是一家落戶在徐州高新區的機械制造企業。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副總裁劉建波在懇談會上表示,隨“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戰略部署的深入實施,工業化與信息化加速滲透、深度融合,工程機械產業正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和轉型契機。
對于公司在徐州未來的發展,劉建波表示,振華重工將在徐州發展智能裝備產業、安全科技產業、一體化規劃設計、智能設備研發及系統集成、大數據+云平臺運營管理等項目。
上海電氣研砼(徐州)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上海電氣研砼”)也剛剛在徐州投產半個多月,主要從事裝配式建筑產業領域從裝備到產品的生產加工。
裝配式建筑是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基礎部分。早在2016年國家就提出,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后來提出“至2030年,在全國范圍內新建項目30%采用裝配化建造”的目標。
上海電氣集團總裁黃甌談到:“我們看到了國家在改革建筑行業發展裝配式建筑上的決心與魄力,同時也看到了這其中所蘊含著的廣闊的市場前景。我們聯合眾多行業精英成立上海電氣研砼,全力打造中國乃至世界的領軍企業。”
據了解,公司已經投產的一期項目,預計今年可完成50條裝配式自動化流水生產線,最終將形成年產150條自動化流水線的生產能力,可實現年產值約20億元。
不僅傳統工業正在用科技武裝自己,進行新一輪升級,徐州還在政策上向自主創新型產業傾斜。在懇談會上,46個產業帶動力強、龍頭型、基地型項目現場簽約,包括新能源科技、醫療機械、智能物流裝備、環保智能設備等項目。項目投資235.72億元人民幣,利用外資3.96億美元。
南京金士威投資的高分子納米節能防爆玻璃項目(下稱“金士威”)就是其中一個項目。
金士威生產的玻璃利用高分子納米技術,使玻璃有防爆、隔音功能外,還能夠隔熱,廣泛應用于汽車、高鐵、飛機。金士威還擁有OLED光學薄膜智能顯示技術,能夠提供電致OLED照明、平行顯示等智能及人機交互產品膜基材。
金士威總經理王軍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膜新材料是未來人工智能硬件基礎產業,進口替代需求極強,是國家重點支持的產業方向。金士威完全擁有納米技術和OLED光學薄膜智能顯示的知識產權,相信能夠助力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
營造優越營商環境
當被問到為什么會在徐州建廠時,王軍海說:“徐州市現在上下領導非常重視高科技企業項目,非常關注企業核心競爭力和自主知識產權,我們多方面考察后認為徐州市的營商環境非常好,對高科技企業的支持扶持力度也非常大,本身徐州市地理戰略地位好,用人用工成本低,我們決定落戶徐州市的。”
徐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莊兆林懇談會上談到:“一流的營商環境保證了豐厚的投資收益。當前,徐州正在對照國際標準、國內一流,著力優化政務服務、投資開放、要素供給、創新創業、誠信法治和人文生態‘六大環境’,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企業獲得感最強的城市。”
徐州是江蘇省戶籍人口第一大市、國土面積第二大市,擁有14所大學、20萬在校生。據介紹,近年來,徐州出臺了產業培育、招商引資、人才引進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僅財政就安排200億元設立獎勵引導基金,專項用于支持產業發展,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先后來到徐州投資發展。
作為傳統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徐州交通條件依然極具吸引力,目前已形成包括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在內的綜合交通體系,是高速鐵路和普通鐵路“雙十字交匯”樞紐,即將成為“米字型”高鐵樞紐,乘高鐵到北京、上海、西安、杭州、武漢等城市僅需3個小時左右。此外,徐州觀音機場開通了直飛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等30多條境內外航線。
徐州是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擁有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和國家級開放航空口岸和綜合保稅區的城市。去年以來,電子口岸建成運營,互聯網國際通信專用通道正式開通,“外貿港”試運營,國際郵件互換局等平臺正在加快建設,自徐州發車的中歐班列持續增加,寬領域、多層次的雙向開放體系更加健全。
南接長三角經濟區、北臨環渤海經濟圈、東連沿海經濟帶、西襟中原經濟區,承接南北、連接東西的徐州正在成為傳統工業基地轉型的樣本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