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每個人的信息都呈現“半透明”狀態。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獲取信息的方式也逐漸多樣化,以致于個人隱私泄露問題愈加嚴重。近日,5億條開房記錄疑似泄露的事件也將個人隱私保護問題再次推上風口浪尖。
5億條開房記錄疑似泄露事件倘若被證實,這將意味著什么?有人說,在當今時代,個人信息被與金錢掛鉤。實際上,此話不無道理。就拿此次網曝華住集團數據泄露一事來說,賣家對這個約5億條數據打包出售價格為8個比特幣,約等于人民幣35萬元,這些信息也成為賣家獲利的工具。
不過,更令人擔憂的是,諸如此類的事件還接連發生。
2013年10月,國內安全漏洞監測平臺“烏云網”披露,自稱是中國最大的酒店數字客房服務商浙江慧達驛站公司,因為安全漏洞問題,使與其有合作關系的大批酒店的開房記錄在網上泄露,涉4500家酒店22萬條個人信息。
2015年2月,喜達屋等7家知名酒店被曝開房記錄泄露,每家酒店泄露的數據量都達千萬條以上。而其他小范圍內的酒店用戶信息泄露事件,也不時被媒體曝光。
除了酒店信息泄露外,外賣平臺信息泄露情況也非常嚴峻。
2018年4月,據新京報報道,美團、餓了么、百度外賣等外賣平臺的用戶信息存在被泄露的情況,電話銷售群、網絡運營公司、商家及騎手均參與其中。用戶姓名、電話、地址等信息均被買賣,有的信息售價甚至不足0.1元。
外賣平臺信息泄露嚴重如此,快遞行業也不例外。
2018年7月18日晚間,“暗網”論壇上曝出了一起關于順豐3億條快遞信息泄露的帖子。一個ID為“bijiaodiao1688”的暗網用戶竟然公然在“暗網”上開始了售賣順豐快遞信息的業務,據該用戶自己的描述,這些被明碼標價擺上柜臺的順豐快遞信息包含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姓名、聯系方式、地址等等。
除了以上信息處泄露事件外,像A站、摩拜、圓通等國內互聯網大公司的內部泄露信息的事件,就連鐵路部門的12306的售票信息也被泄露過。
在愈發頻繁的數據泄露事件中,部分企業責任意識淡薄,外部監管未有效落實等問題或成主因。那面對這一樁樁信息泄露事件,我們又該怎么做呢?
360首席反詐騙專家裴智勇表示 ,不要隨意在社交媒體或陌生網頁上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等個人信息,尤其是在朋友圈轉發的一些以低價甚至免費作為噱頭的活動信息,切不可輕信或參與。
張威表示,“華住事件”折射出一些機構在數據保護的內部架構上出現問題,沒有按照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的相關要求進行內部管理。他建議,擁有海量數據資源的企業和政府部門應該配備專門的數據安全團隊,參照網絡安全法和等級保護要求來保護用戶數據,并切實落實網絡安全主體責任。
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建議,成立專門負責個人數據保護的獨立機構,配備專門人員來執行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行為的查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