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V,一種基于精簡指令集計算(RISC)設計原則的開放指令集架構(ISA),由伯克利大學于2010發起。相對于大多數傳統ISA封閉的生態以及高昂的授權費用而言,其最大特色就是開放和免費,它可以自由地用于任何目的,允許任何人設計、制造和銷售RISC-V芯片和軟件。由于基于該ISA可以根據實際應用對指令集進行擴展和裁剪,并且在不用花費高額授權費用的情況下針對具體情況實現處理器內核,其表現出來模塊化和靈活性,滿足了互聯世界日益增長需求,通過建立系統的SoC設計方法,可以從硅設計中獲得新自由,從而鼓勵跨生態系統的協作。2015年,RISC-V基金會成立,之后在全球范圍內發展勢頭迅猛。RISC-V基金會吸引了大量業內領先的研究機構、硬件廠商、軟件廠商,圍繞著RISC-V的生態迅速成長。
RISC-V的開放性和免費性不僅使其受到產業界的關注,同樣為一個國家發展國產自主可控芯片提供了一條出路。在這方面,印度已經走在了我們前面。2013年,在與IBM合作談判失敗之后,印度SHAKTI項目組毅然放棄PowerPC,全面擁抱RISC-V--將項目目標調整為研制6款基于RISC-V指令集的開源處理器核,涵蓋了32位的單核微控制器、64核64位高性能處理器和安全處理器等多個應用領域。項目目標的臨時調整不僅未受到指責,反而得到了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調整后的SHAKTI項目獲得了9000萬美元的經費支持。2016年1月,曾長期開展超級計算機研究的先進計算發展中心(Centre for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omputing,C-DAC)獲得印度電子信息技術部4500萬美元的資助,目標研制一款基于RISC-V指令集的2GHz四核處理器。在印度政府支持的另一個關于神經形態加速器(neuromorphic accelerator)項目中,也將RISC-V作為計算主核心。過去幾年,隨著印度政府資助的處理器相關項目都開始向RISC-V靠攏,RISC-V成為了印度的事實國家指令集。
反觀我國,處理器指令集還處在群雄割據的狀態。雖說2012年也曾在工信部的推動下計劃制定處理器指令集國家標準。然而,一方面由于國內幾家選擇了不同指令集的國產處理器各不相讓,另一方面從零開始設計一套全新的指令集又讓人望而卻步,于是國家指令集便逐漸沒有了下文。幾年過去,如今國內正在研制的處理器所采用的指令集包羅萬象,基于Alpha、ARM、MIPS、PowerPC、SPARC、RISC-V、X86等進行了擴展,應該是全世界最多的了。在這些國產處理器中,龍芯與申威一直在堅持創建自己的生態系統;有基于ARM的海思、飛騰、華芯通與基于X86的海光、兆芯,則希望借助現有的生態系統開拓市場。
目前國產處理器所采用的指令集架構現狀
看似一片繁榮,但卻嚴重分散了本已十分稀缺的基礎軟件開發力量,導致編譯、操作系統等基礎軟件開發者與愛好者由于精力有限而無法兼顧所有指令集的優化,延緩自主生態的建設。這種現狀還嚴重影響到計算機專業的本科教學,目前的課程體系并沒有制定相關標準,于是很多學校開設的不同課程會讓學生使用不同的指令集開展實驗,導致學生忙于了解各種指令集匯編語言而疏于了解指令集本身的設計精髓、指令集與處理器/編譯/OS之間的聯系。這對我國國家指令集的發展非常不利。
而RISC-V有望解決這一問題,它可能真正能成為國產的自主的指令集架構。RISC-V的開源會大大降低指令集修改和定制的門檻,在實現芯片差異化設計的同時降低成本,對本土發展自主可控處理器、擺脫國外壟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于RISC-V指令集架構的處理器芯片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就在今年的7月份,上海市經濟信息委發布了《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關于開展2018年度第二批上海市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集成電路和電子信息制造領域)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開始將從事RISC-V相關設計和開發的公司作為扶持對象,這也是國內第一個和 RISC-V 相關的扶持政策,說明上海市政府認可 RISC-V 的先進性、開放性以及逐漸完善的生態。
尤其是今年以來,RISC-V進行了不少開拓中國市場的動作,例如將SiFive及晶心科技引入中國市場,并落戶上海,以提升RISC-V能見度與打造完善生態環境。晶心曾表示,SiFive和晶心攜手合作,上海將作為推動RISC-V引領創新風潮的起點。由于RISC-V開放式、可擴展的架構,適用于AI、IoT、ADAS等新興熱門領域。RISC-V指令集架構有望成為中國國產芯片設計核心的明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