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離我們還有多遠?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在出席南非德班舉辦的“2018年世界電信展”時表示,中國高度重視5G發展,支持企業、產業組織深入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全球5G標準制定,協同開展研發試驗,研究制定頻譜規劃,深化5G融合應用,取得了重要進展。
在9月11日舉行的“2018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用“幼兒園階段”“小學階段”和“中學階段”來形容5G試驗。其中,幼兒園階段是大致熟悉一下基礎知識;小學階段是要把基礎知識打牢固,獨立建成一個基站;中學階段則是成年了,今年是中學畢業,將發布畢業成果。他同時透露,目前,5G試驗第三階段測試還在做最后的沖刺,預計產業鏈上的一些應用可以達到預商用水平。
事實上,此前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的《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加快5G標準研究、技術試驗,推進5G規模組網建設及應用示范工程,確保啟動5G商用。而根據工信部部署,我國將于2020年實現5G商用。
值得關注的是,最近一段時間,多地在布局5G建設上亮出時間表和發展目標。由此,我們或許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5G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筆者認為,當前,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產業、消費轉型升級成為重中之重,推進5G全面建設,亦是題中之意。
那么,5G能為我們帶來什么?最直觀的感受應該是上網速度更快了。
陳肇雄介紹,5G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將為萬物互聯構筑新的網絡基礎。
筆者認為,5G帶來的不僅僅是網速的改變,更是思維方式、商業模式的變革。比如,對于電信運營商而言,在5G技術下,場景驅動特征明顯,可以針對垂直領域的不同場景、不同服務對象按需提供定制服務。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運營模式將難以為繼,迫切需要加快建立新型智慧運營體系。
這只是一方面。5G更大的“威力”,在于它的“低時延”特性。業界認為,未來,包括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應用和遠程醫療等應用均需要基于5G的海量數據流通、低時延通信。借助具備傳感器和連接功能的低成本、長續航模塊,5G技術還將對智慧城市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起到關鍵作用。
對上市公司而言,5G技術與工業設備、醫療器械、交通工具等的深入融合,將滿足用戶在居住、工作、休閑和交通等各種不同場景下的多樣化需求,這必然會為相關行業的上市公司帶來紅利。
如今,全球5G發展已進入商用部署的關鍵時期,如何把這項技術穩步推進并應用,想必大家都很期待。那就不妨再耐心等等吧。